2021年1月26日,甘肃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依托兰州大学建设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实施方案论证。论证专家组组长由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翔教授级高工担任,成员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余君鹏教授级高工、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郭富赟教授级高工、兰州大学赵长明教授和戴霜教授组成。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研究站联合建设单位负责人及研究站部分科研骨干参加了论证会。论证会由甘肃省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孟兴民教授主持,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党委书记于安丽致欢迎辞。甘肃省科技厅基础处梁云升处长出席会议,并从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讨论后认为,研究站定位准确,目标任务明确,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能实现预期建设目标;拥有的监测平台、仪器设备、野外基地、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可保障观测研究站的稳定运行;已形成“产-学-研-用”运行机制,依托相关单位可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希望在后续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方案论证工作准备期间,甘肃舟曲县立节镇北山滑坡发生了特大滑坡险情,研究站站长孟兴民教授作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成员,带领兰州大学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第一时间赶赴舟曲立节滑坡现场开展工作,以研究站前期研发建设的“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为支撑,开展了的滑坡应急监测、实地勘察和风险评价工作,及时获取了滑坡厚度、变形范围、滑体物质组成及坡体结构等一系列关键数据,对滑坡及灾害链特征、诱发因素、发生机制及威胁范围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滑坡在不同情景下剧烈滑动时的覆盖范围进行了三维模拟,为专家组研判滑坡危险性和指挥部应急处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彰显了兰州大学科学观测研究站支撑地方防灾减灾和服务社会民生的建设主旨。
新闻背景:
甘肃省地质灾害科学观测研究站由兰州大学发起建设,2020年12月经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正式立项建设。研究站聚焦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与机理,致力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等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社会经济建设,为我省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该研究站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与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部门有效衔接与深入合作,实现了研究站科技成果与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的对接,促进了防灾减灾的有效实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研究站站长孟兴民教授作为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科技专家组组长,带领团队参与2012年岷县泥石流、2013年岷漳地震、2015-2019年永靖黑方台滑坡、2018年兰州北环路滑坡、2018年舟曲江顶崖滑坡、临夏韩集镇滑坡、2019年舟曲牙豁口滑坡、2020年陇南特大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和2021年舟曲立节北山滑坡等20余起重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与应急处置工作,先后撰写了多个灾害调查报告,为相关部门的科学救灾和灾害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多次向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灾害防治建议报告并被采纳,受到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应急厅的多次表扬及主流媒体报道。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