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们兰大人-45】兰大高水平武术队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兰州大学  2019-07-15 16:50:39   665 阅读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兰州大学高水平武术队硕果累累的一年: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上获得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9枚,第二届世界杯武术套路赛中兰大常志昭夺男子长拳金牌,第七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剑项目中周大伟摘得桂冠,中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中兰大高水平武术队首获金奖……这对于即将迎来110岁生日的母校兰大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华彩的礼物。

与逾百年的兰大之路相较,武术队将近20年的坚持也许只是其中一段涓涓细流,却够一个奇迹发生。目前,兰大高水平武术队已先后有90多名队员,其中武英级(健将级)运动员50多名,已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牌400多枚。从建队时的步履维艰,到如今成绩斐然的“冠军之师”,带着金牌执着与冠军梦想,兰大高水平武术队并肩遍尝酸甜苦辣,诠释“居西北而雄天下”的深刻意蕴。

慧眼识珠,我们从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



“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天翻地覆的转折点,我永远没法忘记。”已经摘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长拳项目……无数冠军头衔的常志昭现在聊起16岁那年李绍成教练的知遇之恩仍十分感慨。当年常志昭还是一个连专业运动员最低的“二级证”都没有的河北张家口塞北武校学生,“我就看上了一个孩子,他必须跟我去兰大。”独具慧眼的李绍成老师在看完200多个学生的表演后笃定地告诉武校校长,从此这个曾经迷茫的无名少年在各大赛场绽放光彩,今年6月刚刚从兰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顺利硕士毕业的他决心继续留在兰大。

其实在兰大武术队,这样有关缘分与慧眼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从2001年李绍成老师牵头组队开始,历经2003年-2005年招生艰难期,无数优秀队员的发现都是源于李老师在一次次萍水相逢的际会中慧眼识珠。2005年在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的国际裁判晋级考试中,李绍成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授予的国际级武术裁判员称号,这是兰州大学建校100多年以来的第一个国际级裁判。此后李绍成多次受国际武术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选派远赴欧洲、非洲、亚洲等国家执裁,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担任裁判员、裁判长和副总裁判长。这无疑是给了他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在担任裁判过程中,一旦发现好苗子,李绍成就会千方百计动员他们报考兰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今已是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双料冠军的阚文聪与师父李绍成的缘分始于多年前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担任裁判长的李绍成向当时阚文聪所在的河北代表队提前“预定”她报考兰大;在一次甘肃省运会中一个让李绍成眼前一亮的“业余小将”——李孟南,后来成为201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长拳和刀棍全能两项比赛的金牌获得者……“积水成渊,风雨兴焉”,散落五湖四海的“珍珠”,就这样一步步汇聚兰大,扎根西北,助推武术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曾经默默无闻到如今享誉内外。

聚力为兰,这个无法割舍的“家”值得我们共同奋斗



“我们每天行程很简单,就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训练场。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继续两个半小时。”第七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男子太极剑冠军周大伟口中所谓“简单”的训练生活,就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日常。成功绝不是依靠口号或是名气就可以实现的,依靠的是一种精细化的、反反复复的艰苦练习。

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和体能,每天的基本功和难度动作训练一样都不能少,再加上赛前“非人”的集训……最大程度付出的背后,是和自己已然摇摇欲坠的信心进行反复角力。来到兰大还意味着不得不去学着兼顾自己作为普通大学生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分处于管理、法学、新闻与传播等等不同学院的队员们既不能耽误学业,也不能落下武术队的日常训练。而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一届届队员不仅圆满完成学业任务顺利毕业甚至还通过考核继续得以在兰大、台湾清华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这些不俗的学业表现不免使人怀疑他们的一天是不是有四十八个小时,不然这些普通同学做起来都倍觉艰辛的事情,身负训练任务的他们要如何完成得如此精彩?没有了周末、也被迫奉献出寒暑假的休闲时间,那些其他同学用来读书、聚会、逛街的时光,他们拼搏在体育馆里,演绎着由刀棍起落挥舞出的交响乐。

各显身手的武术项目固然强调个人的发展,但对于一个武术队来说,“团结和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李绍成十分强调武术队员间的互相帮助和关心,这是一个团队水涨船高的秘笈。观察队员们的日常训练,不难发现,当一个队友出色地完成自己的“难度动作”练习后,其他队友总会给予掌声;同样,当一个队员练习中出现失误或是问题时,其他队友也会主动走上去交流,融洽温暖的团队氛围是助力共同进步的底色。

“当时我一个人在巴西参赛,教练和阚姐一直发短信鼓励我,这份温暖对我当时夺冠至关重要。”和周大伟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初来兰大,孤独、不适应是队员们必尝的苦涩,作为“大家长”父亲角色的李绍成不只给予技术指导,更多的还有情感上的关怀,“李老师还常常自掏腰包带着大家聚餐‘改善伙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兰大武术队在每个队员心里早已成为一个无法割舍的“家”。

因材施教,“名师”不仅仅是个光环而已



“有时候比赛上场时会先看看李老师在哪儿,看到他了心就定了。”对于一支强大的队伍,领头羊的作用毋庸置疑。李绍成在带领武术队前行的进程中,要做到的并不只是发现一个阚文聪或是常志昭,他还要发现和挖掘不同队员的长处和潜能,找到最适合每个队员的优势项目。在队员刚刚进入武术队的前两个月,李绍成通常一言不发,只在一旁默默观察,之后进行的项目调整往往对于队员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转折意味。李倩兰是李绍成去往陇南地区进行地震灾区慰问时偶然机会特招进来的学生,经过观察后,李教练指导她对自己重新定位,加入女子三人对练项目,于是进队第一年便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前三名的好成绩;常志昭在李绍成有针对性地指导下练习长拳,连续两年获得两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男子长拳冠军。

如同武侠影视作品中那般,武术圈也十分崇尚“名师”,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光鲜的名声,其实这更意味着教练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为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教练也许是最无捷径可走的体育竞技中唯一的“捷径”。回忆起前年夏天世界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时,李孟南仍然为自己的“不听话”十分后悔,长拳比赛上场前一分钟李绍成要求他再做一下“扣退平衡”这个动作,李孟南却自认为一月集训中从未出错的这个动作已不必再练,比赛过程中在这个动作环节果然出现“晃动”,因而失掉0.1分。从此以后,李孟南更深刻理解和钦佩教练“专业性”。

为了队员们更长远的发展,李绍成的牵挂和培养一直延续到队员的深造、个人职业发展,始终温暖、联结着每一个人。常志昭在考取兰大研究生时,许多导师都在犹豫接收这个“双重身份”的学生,李绍成得知后亲自去联系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孙冬梅老师,为常志昭争取读研机会。阚文聪留校后,李绍成时常给她“出难题”“压任务”,不断培养和锻炼她如何顺利完成由“优秀运动员”向“优秀体育教师”的蜕变……也许没有当年的偶遇和如今的培养,所有这些闪耀的“明星”都仍是茫茫人海里的一点渺小,但是,李绍成用脑用心将他们的下一程人生渐渐点亮。

绽放世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每武术队代表兰大去往国外演出,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和热烈欢迎,李绍成深深认识到武术作为国术,对于一个高校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意义,最近他便聚焦和思考“甘肃体育事业在“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中的对策”,他提出了“打造国际敦煌武术文化节”的设想,以此促进高校、城市、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无疑是助推兰大“双一流”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举措。立足兰大,放眼世界,李绍成深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与紧迫。

“在代表兰大参加国内比赛时,我们代表的是母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时,我们代表的更是国家,所以我们必须自律。”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即使谈到日常作息和饮食严格管控这类生活情况,武术队队员们的回答中透露出的更多是家国情怀,而非个人抱怨。兰大高水平武术队近来在积极备战2019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许多今年6月已经毕业的队员仍然主动要求代表兰大参加比赛,像阚文聪、常志昭一样,有越来越多的队员选择留在兰大,留在西北继续深造或工作,“这片土地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我就想把自己现在所学奉献到这里。”

高度决定视野,视野改变心胸。快速变迁的时代,努力磨砺自我积蓄能量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武术队用选择和青春演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内蕴,演绎个人发展放置于家国轨道中并肩前行的精彩。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