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来源:江西日报  2021-01-27 10:16:21   800 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地落实,直接关系到市域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市域社会治理由空间范围、行动主体、治理手段、治理目标、本质特征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从空间范围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融合体。从行动主体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市域范围内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等多元行动主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手段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其主体运用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等社会规制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目标来看,市域社会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终极目标是促进市域社会和谐稳定。市域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鲜明的枢纽性,即市域社会治理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国家社会治理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而能力建设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必须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补齐能力短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效能,推进江西省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风险防控能力直接反映了市域社会治理应对社会风险的防范水平。可以说,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体现了市域社会治理由“痛定思痛”向“未雨绸缪”的理念转变。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实现凝聚人心、共识和力量的目标。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开展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践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走好群众路线。

提升破解难题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聚焦市域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病症”,开好“处方”。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市域社会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特殊性难题。只有切实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难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才能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开出“良方”。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优化配置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使之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是践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合”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人、财、物等有形资源的整合,也要重视对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等无形资源的整合。

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增强社会治理信息的分类处置、研判分析与决策利用能力。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处理专人负责制度,提升信息处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江西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