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的预付费交不交,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先交钱有折扣优惠,也可能遇上机构“卷钱跑路”。中国正着力解决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风险问题,如何有效监管至关重要。
给孩子校外报班,交完钱后培训机构却“踪迹难寻”,家长维权“追钱”的新闻近年来多有见于报道。尤其是受去年疫情负面影响,校外培训机构“跑路门”“倒闭门”事件屡有发生。
北京市政协委员、华夏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何存近日提交的《加强培训机构消费者预付资金监管工作的提案》称,应尽快出台培训机构消费者预付资金存管规定,明确主责部门、存管方式、各方监管责任,选定部分线上培训机构作为试点,推动培训机构预付资金存管成为行业规范,切实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
长沙市政协委员易静也在近日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表示,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在本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立唯一的培训费资金专户,开立专户时与银行签订专户管理协议,同时银行按照协议约定,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并通过系统对接方式向教育主管部门推送专户信息。
目前,中国多地已开始着手降低培训机构的资金风险。北京市试点开展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平台,重点解决培训机构预收费后监管的问题,近期公布了首批纳入监管的51家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后,家长交的每一笔课时费用都能在平台中查到,培训机构若出现资金异动也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平台从收费源头到退费处理进行全过程监管,进一步防范风险。
青岛市北区在青岛率先试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监管,共有16家示范单位签约纳入监管平台。首批16家机构将依托青岛市、区两级民办教育管理平台与中信银行合作,建立专用账户,接受资金监管,进一步规范岛城民办教育的发展。
深圳市消委会联合福田区消费者委员会公布了《深圳市早期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其中明确提到,早教机构要设定购买课程的七天冷静期,七天内消费者尚未消费,可予以全额退款。据悉,首批已有7个早教品牌55家门店承诺加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培训机构预付费与共享经济中的押金相似,都是以类金融模式聚焦消费者资金,对此必须严监管,“押金也好,预付费也好,一旦出问题的话,负面效应会快速放大。培训机构应主动拥抱监管,而且监管工作要做的是穿透式监管,就是对于预付费要以管理类金融机构的方式去管理。”
“培训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其资金问题应该是多部门合力解决。”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认为,可由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连同市场监督管理局、教委等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建立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同时还可考虑要求设立一个独立于培训机构运营主体以外的第三方账号,该账号由银行托管,一旦出现风险问题,预付费资金无法由机构取用,以此降低风险。
苏培科亦强调,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对培训机构的预付费托管情况进行公示,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在不同教育赛道,例如大班课、小班课、一对一教学的头部企业可能会因资金和品牌优势而更欢迎上述监管模式,而其他企业就要摆脱“融资+烧钱”的恶性模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