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确保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1-14 09:34:36   481 阅读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

怎样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国情,如何让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如何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乡村要素潜能?在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负责人赵长保就乡村振兴的最新热点进行了解读。

“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从今年开始,脱贫摘帽地区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验着脱贫地区的执行力。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主要是守住一条底线、健全一套政策、壮大一批产业。”刘焕鑫说,守住一条底线,就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一套政策,就是推动政策举措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壮大一批产业,就是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刘焕鑫介绍,我国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帮扶和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

“我们还为脱贫地区设立了五年过渡期,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刘焕鑫说,同时在西部地区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集中支持,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

为完善政策体系,农业农村部将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政策衔接,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和考核督导的有效衔接,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农业农村部将引导和支持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产业园、科技园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刘焕鑫表示。

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战略任务。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考量。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都对扶持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作出全面部署。

赵长保介绍,从实践上看,支持小农户发展将“三管齐下”:一是推动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普通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二是发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三是提升小农户的经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要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小农户的利益。”赵长保说,要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惠农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防止人为“垒大户”。

引导县城就业农民工就地城镇化

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投入更多资源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刘焕鑫强调,要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聚焦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让产镇、产村实现融合。

为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引导在县城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城镇化。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便民生活服务等向农村地区延伸。

“此外,还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曾衍德介绍说,农业农村部将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重点改善通自然村道路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美丽宜居宜业乡村。

“县域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引导二、三产业向乡村布局,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发展‘一村一品’,加强农村冷链设施和物流节点建设,把就业岗位和产值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刘焕鑫说。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