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国家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邵一鸣教授为南开师生带来题为《艾滋病防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我国艾滋病疫情已经由经血传播为主转变为经性传播为主,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迫切需要每个人承担起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性传播。
报告中,邵一鸣回顾了人类发现艾滋病并与之斗争的历史。1981年美国疾控中心(CDC)专家首次在美国男同性恋和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专家在法国的非洲病人中分离到HIV病毒毒株并获得诺贝尔奖。1984年人类成功研制诊断试剂,1997年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问世。“截至目前,全球已累计7000多万人被HIV感染,3000多万人死亡,艾滋病不仅是医学还是社会及安全问题。”邵一鸣说。
邵一鸣介绍,近年来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球发现了30多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研获了联合治疗方法(HAART),艾滋病药物大幅降价和免费治疗计划遍及全球,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使得艾滋病已从超级癌症,转变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全球艾滋病治疗的目标将会如期实现。同时,生物医学试验研究也推动了艾滋病预防的进展。邵一鸣强调,治愈和疫苗仍是人类对抗艾滋病面临的两大科技挑战,必须要加大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力度。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主动承担起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责任。
报告中,邵一鸣重点介绍了我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并对青年学生群体防艾提出建议。
邵一鸣指出,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经血传播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疫情由经血传播转变为经性之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由高风险人群,扩散到普通人群,由以青壮年为主到各年龄组均有,流行地区则由农村地区扩散大中城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HIV毒株亚型众多,重组频发,传播网络也在扩大,新发感染在男男同性人群、青年学生和老年男性人群中增长较快,艾滋病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大。
“由于性活动是私人空间,政府预防干预的力度远弱于在保障血液安全和打击吸毒这样的公共空间。”邵一鸣介绍,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推广适宜各类人群的防治技术,大力提倡遵守性道德和安全性行为。“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作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义务,社会才能控制好艾滋病的性传播。”邵一鸣说,这也是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的宣传主题——“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的由来。
针对我国艾滋病防治现状,2019年9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夯实部门职责,调动全社会力量,聚焦艾滋病性传播,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注重疾病防控、社会治理双策并举精准实施防控工程,达到增强艾滋病防治意识,避免和减少不安全性行为,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上升势头,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病死率高,尚不能彻底治愈,需要终生服药治疗,会给家庭和个人造成严重负担。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其次为异性性行为。”
邵一鸣告诫青年学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个体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如需了解感染状况,应该到疾控中心、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测,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疾病预防和康复。
据了解,本次讲座活动由南开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邵一鸣教授,博土、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HIV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疫苗研究。推动建立我国艾滋病检测、分子流行病和耐药监测三大网络,查明我国HIV毒株来源分布和耐药状况,推动创新型艾滋病疫苗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多次获省部、学会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美国哈佛大学杰出住校科学家基金。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照片由医学院提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