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2020-11-24 16:10:44   536 阅读

11月21日,由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证据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分党组书记、主任沈德咏同志,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万明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同志,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教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保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卞建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试点法院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院长段喜林同志,检察院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明同志出席会议。此外,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地方法院、检察院系统的代表和部分律师代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十几所国内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北京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公安报、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今日说法、民主与法制、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等十余家国内知名媒体记者,共百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范明志同志主持。

《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诉讼证据规定研究”(11&ZD175)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以沈德咏同志为首席专家,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为责任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和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为合作单位,多方联合完成。其共有三个主要任务:第一,构建中国证据规则理论体系;第二,开展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专题研究;第三,全面提高法官的证据科学素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诉讼证据的科学发展,完善相关立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权利,繁荣法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胡明讲话)

胡明书记在致辞中表示,证据是人民法院进行案件裁判的前提和依据,证据问题也是诉讼的核心问题之一。证据法是法治的基石,构建完善的证据规则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证据规则的科学化、体系化,保障人民法院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减少冤假错案,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证据规则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一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为人民法院运用证据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司法证明活动,对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提高审判质量提供有效的帮助。

张保生教授介绍了《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指南》的编写情况。他表示,该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建立了“三证合一”的理论体系。采取“软件升级”的方法,对现行证据规则进行了系统编纂,构建了中国证据规则体系。第二,将相关性作为证据根本属性和证据法的逻辑主线。对证据审查判断规则的审查顺序做了调整,并在部分规定中补充了要件事实的要求。第三,注重对事实认定之举证、质证和认证规则的完善。本书明确了举证、质证和认证是法庭事实认定的三个法定阶段,并对这三个方面的证据规则进行了完善。

段喜林院长作为试点法院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证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加强证据科学研究,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司法机关公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运用证据规则认定案件事实,是广大基层的一线法官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力。他们也将在今后的审判工作中自觉运用证据规则,确保案件质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李明检察长作为检察院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对于指导一线司法机关提高诉讼证明能力,提升司法办案质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线司法机关的工作需要理论界的指导,需要两高的顶层设计。他建议,要深化诉讼证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适应一线司法办案需要的刑事诉讼证明体系;要加强刑事司法信用建设,从源头解决取证、鉴定、质证等环节的不诚信问题;要加强产学研需良性互动,打通司法证明活动的最后一公里。

陈卫东教授表示,《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的面世弥补了多年来我们国家证据制度立法、司法中的问题,对于切实的贯彻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理念意义非凡。本书能够将三大诉讼证据结合在一起,在归纳总结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他也提出了对我国出台诉讼证据法典,乃至刑事诉讼法典的设想和展望。

卞建林教授认为,《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丰富了我国的证据理论研究,可以有力地指导司法实践中对证据审查的需要,是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学科非常有分量的成果,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特点对于法学研究也很有启发意义。此外,他还回顾了我国的证据理论研究和证据制度的设计在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研究取向、立法模式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姜启波讲话)

姜启波主任在发言中表示,证据制度研究是一项纷繁复杂、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证据是诉讼的基石,对于准确裁判案件、实现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高度重视证据规则体系建设,注重对三大诉讼证据共性和特性问题研究,通过参与立法修改、起草司法解释等多种形式,促进现行证据规则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下一步也将注意对《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领先的证据规则体系和证据法理论而不懈努力。



(杨万明讲话)

杨万明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证据是诉讼的核心问题。证据制度是否科学、完备,能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严格执行,直接反映出我们的司法文明程度和法治发展水平。他回顾了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积极推进证据制度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效,提出了今后在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证据制度应当完善的方向。他指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刑事司法改革,不断提高刑事司法水平。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各位同仁应当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使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日臻完善,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沈德咏讲话)

沈德咏主任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诉讼证据的科学发展,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权利、繁荣法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他回顾了该项目的研究历程,并指出,课题成果的高质量完成,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得益于课题组全体同志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得益于试点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希望广大同仁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做好项目成果的转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深化诉讼证据专题研究;坚持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并重,构建中国证据规则理论体系。要推动完善证据立法,切实提高司法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据介绍,《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一书是课题组根据首席专家沈德咏同志提出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体现特点,做到取舍有度、收放有度、大小得当”的研究思路最终研究完成的。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到九章分别为“总则”、“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举证”、“人民法院调取证据和证据保全”、“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明标准”、“附则”,全文共计147条。该书以相关性为逻辑主线,将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作为证明过程的两端,按举证、质证和认证三个阶段,以准确、公正、和谐、效率为价值基础,对三大诉讼法和有关实体法中的证据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证据规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编纂。同时,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还选取了10个试点法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试点。

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系统全面的梳理了现有的证据规定,总结归纳了现有立法和实践中的合理做法,又坚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加入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合理规定,充分考虑了当前司法实践和证据法的发展需要。第二,突出共性,兼顾个性。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全面推进了诉讼证据规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建构了一体化的证据法逻辑体系。第三,把握好诉讼法与证据法的关系。遵循司法规律,更新证据观念,统筹证据法一般原理与三大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国的司法体制、司法机构设置、司法权力配置以及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构特点,使证据制度在司法证明各环节都能够发挥作用。本书为人民法院运用证据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助于规范司法证明活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提高审判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发挥了“铺路石”和“先行者”的作用。对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领先地位的科学、合理、务实、可行的证据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具有贡献意义。



(《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发布会结束后,与会学者和实务部门的专家还就《人民法院诉讼证据规定适用指南》与证据规则的体系化、法典化时代与中国证据法、证据法的实施与证据规则的完善等议题,对我国证据法规的实施与完善,以及证据法的科学化、体系化和法典化展开了深入讨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