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19 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落下帷幕。南开大学表现优异,获得2银5铜、以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的佳绩。与往年相比,此次比赛南开不仅在奖牌数量上有大幅提升,并首次在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国际项目赛道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届“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参与,报名人数达631万人,共计147.3万个项目参赛。经过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全国网上评审等环节的角逐,最终共有513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赛。
经过激烈争夺,南开大学在本届大赛中共有7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其中2019届旅游与服务学院毕业生屠金歌和于慧慧负责的“静象突围-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脱贫模式”项目获红旅赛道商业组银奖;深圳研究院助研究员李彧率领的“A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Water Supply Network” 项目获国际项目银奖;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张智的“飞秒光丝激光雷达-全球首家多物态大气污染实时探测服务提供商”项目、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闫宝罗负责的“全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化学学院博士生乔贤亮的“点金无汞-PVC无汞催化剂再生”项目、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昕倬的“滴血‘抗’疫:COVID-19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项目获得高教主赛道铜奖;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晨的“橙心橙意-保护柑橘产业,守卫致富之路”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
南开大学银奖项目——“静象突围-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脱贫模式”由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师李中指导,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2019届毕业生屠金歌、于慧慧负责。该项目发起于2017年,从革命老区江西省吉安县吉州窑起步,项目通过调研发现非遗发展存在地区环境闭塞、产品脱离市场、产量质量不稳定、营销支持薄弱、销售渠道单一、专业人才匮乏六大痛点。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展开了非遗“突围战”,通过三年探索和实践,经历先锋突围、营销突围和影响力突围等环节,逐步探索出以县域非遗作为服务单位、为相关产业提供运营支持、打造非遗供应链、向渠道端输出、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的产业脱贫模式。三年来,该项目帮扶贫困匠人家庭106户,每户平均增收3.2万元,直接带动就业近400人,产业带动就业近3000人,销售额增加930万。在今年疫情最严重的1-5月,创造了超200万的线上销售额。该项目的模式已经在河南省修武县、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等十余个县域复制。
南开大学银奖项目A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Water Supply Network(供水管网AR智慧监测)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津辉指导、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彧负责。项目主打“5G+AR”的设计理念,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场景感知、三维重建等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数据实景可视化和主动服务,采用云计算、云服务理念搭建供水管网智慧监测平台。在地下管廊巡检中,工作人员可获得管网流量和压力的实时数据,并上传到AR眼镜和APP中直接观看,降低了地下隐蔽设备运维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硬件方面,本项目首次在管网漏损监测中使用余氯传感器,其使用的无参比电极,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管网的变化,做到及时、精确地帮助供水公司监测和找到管网漏损。
该项目可以有效减少物理漏损,推动漏报管理朝着良性管理发展,将城市水网漏损率降低至8%—12%的水平。如果全国范围内推广,预计可减少百亿吨以上的漏损水量,减少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项目已取得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包括“华为云杯”2020深圳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数据分析赛道三等奖、南开好项目 2020最具投资价值奖,第二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双创大赛总决赛优胜奖等。该项目已开始应用于上海浦东新区。
长期以来,南开大学坚持将创新创业比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力争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参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锤炼学生品格。今年6月启动校赛,学校报名参赛项目共计388个,参赛人数共计1971人,营造出良好校园创新创业氛围。201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枚,银奖1枚,铜奖5枚。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