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金歌
屠金歌这几天忙坏了。
每天3到6个小时的直播,她和团队成员拼命向网友推荐好物。不同于其他直播间,她们的产品清单里没有美妆、零食、大牌、轻奢,有的只是一件件精致的吉州窑木叶盏。来源于大自然的树叶历经约1300℃高温,被完好无缺地烧入瓷器釉面里,一只小小的茶盏,巧妙地集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散发着东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魅力。
木叶盏·杨树叶
木叶盏,这项源于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我国亟待保护传承的非遗技艺,也是屠金歌“非遗传承扶贫梦”的起点。26岁的她,刚刚从南开大学毕业,是天津静象空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从4年前,初遇木叶盏被深深震撼,到决心用现代产品运营模式保护、传扬这项非遗技艺;从汇聚匠人团队、扩大提升产能、丰富创新品类、构建运营体系,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产业脱贫模式;从江西吉安吉州窑木叶盏,到河南当阳峪绞胎瓷,再到宁夏西吉砖雕……三年多来,屠金歌和伙伴们已推出各类原创文创产品近60种,与近30位非遗传承人签订代运营协议,服务了全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上百位非遗匠人,帮助当地形成产业,拉动就业,助农增收。
文化困局 非遗思悟
屠金歌的创业实践孕育于大学时期。在母校南开大学和她所在的旅游与服务学院的支持下,屠金歌和同学们一起在学院楼里办起了集读书会、观影会、真人图书馆、创意手作等功能于一体的“静象文化空间”。
于慧慧(右)、屠金歌(左)
“可能是受旅游学科的熏陶,我们在运营‘静象文化空间’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技艺十分感兴趣,但人们和非遗之间总有一种‘距离感’,很难让它们与自己产生什么联系。”天津静象空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于慧慧坦言,如何让年轻人走近非遗、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是她和屠金歌开始非遗创业时想要解决的问题。
立意虽好,可从哪儿着手呢?正当屠金歌和于慧慧苦苦思索之时,一片“叶子”飘入了她们的视线。
与吉州窑匠人沟通工艺流程
那是2016年一次探访井冈山下革命老区文化历史的人文行走活动,屠金歌和于慧慧来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古吉州窑遗址,见到了一种神奇的瓷器品种——木叶瓷。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自晚唐创烧,兴于五代、北宋,繁盛于南宋,明初断烧,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木叶盏又称“树叶盏”,因茶盏底部有一片栩栩如生的叶子出名,是吉州窑黑釉中的佼佼者。要制作这样的瓷器,吉州窑匠人会将天然树叶以一定的规律布于施釉的陶瓷坯体上,经上千度高温烧制,使树叶灰与底釉完美融合,形成美丽的木叶纹样。
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深深吸引着两位女生。“那一瞬间,我们被震撼到了。就在那一刹那我们就想一定要让这么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后精巧的技艺、灿烂的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至于到底怎么干,屠金歌坦言当时并不清楚,就想“先把左脚迈出去”。“旅游专业的教育给了我们更多对文化的热爱,有这种推广文化的使命感。另外,就是敢闯敢干的一股心气儿,觉得既然有电商这么好的渠道,我们为什么不去推广着试试。”
“地方文化是没有脚的,它跑不到别的地方去,需要载体。当你买到这个东西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它来自哪里,进而对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产生兴趣,这会是一种连带效应。我们要让非遗技艺以产品的样子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带着这样的想法,屠金歌和于慧慧当即决定以木叶盏为突破口,开启一场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技艺的创业之旅。
以盏开局 落地生根
为此,两位“90后”姑娘在吉安县马不停蹄地开展起调研,在实地走访了当地数十位非遗匠人后,她们了解到木叶瓷的传承发展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有六大痛点:地区环境闭塞,产品产量质量不稳定,营销支撑体系薄弱,产品设计脱离市场,销售渠道落后,专业人才匮乏。”于慧慧回忆,她们刚去吉安的时候,当地非遗匠人只有十位左右,年轻匠人寥寥无几,不考虑品相的情况下,普通杯子单品月产在300-500只,销售额也并不乐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静象文化”团队决定运用创新与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遗产品运营模式:开启独家代运营服务,与非遗匠人建立精准运营、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将传统工艺与青年设计力相结合,不断挖掘优秀设计人才和手工艺从业者,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直播、众筹等年轻化方式销售非遗产品,提供“一对一”深度运营服务,帮助当地拓展销售渠道。
明确了方向后,大家开始边干边摸索,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刚开始,老匠人师傅们沟通较难,他们不太相信互联网,以前也曾吃过一些互联网代运营公司的亏。于慧慧回忆,“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承诺在卖出产品、产生效益后再回收成本。这需要我们前期免费付出很多人力物力,实际上大部分风险都是我们承担。”最终,她们用诚意打动了匠人师傅们。
屠金歌说:“电商平台对质量要求很高,手工艺品在烧制时候出现针眼、缩釉都是常事,匠人们会认为叶子好看是最好的标准,作为艺术品确实叶子好看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市场的要求是必须釉面完美无瑕。所以,质检的时候有很多分歧产生,我们也结合平台、客户的反馈让匠人们慢慢理解,帮助他们制定新的质检标准。现在,我们的产品质检是木叶市场数一数二的。”
在持续3年的努力下,“静象文化”团队在吉安“木叶盏”项目上实现了产业突围。“要想形成持续的经济效应,就必须把产业做起来。在产品设计方面,我们引入了高校的设计团队和科研力量去创新,从原来的一种叶子、一个色彩的单一木叶产品,扩展到现在的8种叶子、16种色彩、27种器型,上千个SKU(款式)。”
同时,她们打破原有作坊“各自为战”的格局,拆分订单,合作生产,统一制定生产流程、提供原料,成品统一入库质检,让原来个体月产量单品300-500只达到了集聚后的集体产量“2万+”只。“我们可以接得住任何一个平台的大订单,实现了产能的提升。”
通过直播“营销突围”
“营销突围”是屠金歌团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她们努力把互联网营销、电商营销的策略用好用足:建立了线上渠道矩阵,包括36个主渠道,上百个分销渠道,24小时不间断销售;直播带货方面,组织开展直播800余场,累计客户流量超过3000万,带来销售额超230万元;组织大型电商活动106场,曾创下6天销售额突破50万元的成绩;建立了完善的电商运营支持体系,进行图文视频制作、详情页、店铺代运营等等。
屠金歌说:“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年龄在30-50岁,喜欢喝茶,属于中高端群体,有一定的审美追求。有些客户很喜欢给木叶盏取名字,根据叶子的形态和意境,写一些解读的语言,这种反馈给我们无穷的惊喜。”
调研南叶情深生产基地
“我们还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母校建校100周年之际,我们把南开大学的树叶烧到木叶盏里面,‘南叶情深木叶盏’,让千年非遗遇上百年南开,开启了木叶盏全国定制化市场。”屠金歌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领当地的匠人和产品走出山村,走向世界,参与国内外大型的展会和学术论坛,例如2018年亚洲当代艺术展、古陶瓷非遗高峰论坛等等,就是想把吉州窑的品牌做大做响。”于慧慧说。
2017年项目开展以来,“静象文化”团队与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省市县各级十位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服务相关从业匠人上百人,带动吉州窑陶瓷产品销售额增加500余万元,间接带动就业上千人。
比起营销额的增长,年轻匠人的汇聚更让“静象文化”团队感到高兴。屠金歌介绍,有一个吉州窑的青年匠人,之前在事业单位工作,也传承木叶盏的烧制技艺。遇到她们之后这个年轻人开始勇敢地实践创业想法。
“我们就是他的团队,大家一起前行,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我们一起研发、创新。之前木叶盏烧制的是桑叶,他成功把杨树叶烧进去了。杨树叶看似平凡,烧出来是心形的,两边大鹏展翅,非常好看。”屠金歌说。
在“静象文化”团队的努力推动下,今年11月4日,南开大学团委与吉安县吉州窑陶瓷管理委员会签约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江西省吉安县非遗产业发展提供商业模式指导、服务运营对接、产业精英人才培训等支持。
“‘静象文化’将依托学校人才基础、学术力量和学院资源,从历史文化和烧制工艺两方面对木叶盏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传承与创新,我们也希望让以之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技艺衍生品成为人民文化自信的有力表达,促使更广大青年人才投身非遗产业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南开大学团委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建鹏说。
复制模式 助力脱贫
我国幅员辽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非遗技艺众多,为了将更多非遗匠人纳入服务运营体系,“静象文化”在全国布局,不断拓展经营品类,以吉州窑为先锋,探索出了一条商业模式复制与可持续经营之路,为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河南当阳峪绞胎瓷是源于唐代的千年非遗。“静象文化”在2019年初对产品进行价值挖掘,从工艺、样式、内涵等方面着手,总结形成对目标客户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卖点;她们还扶植青年匠人的代表性产品,在一条众筹APP启动新品首发活动时,以众筹的创新营销方式销售瓷器,获得超过40万的销售额,全面打响绞胎品类,将这门原本传承困难、认知度较低的非遗技艺在全国推开。
“最近,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把非遗产业脱贫模式在宁夏西吉县复制,探寻西吉砖雕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屠金歌介绍,“静象文化”的非遗产品运营与销售模式在河南、宁夏、江西、福建等地落地开花,服务于全国各地的陶瓷、制茶、雕塑等各类匠人,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贡献力量。
谈到“静象文化”的未来愿景,屠金歌和于慧慧充满了期待。不久前,她们利用高新技术搭建起一个中国非遗数字化服务平台——静象SAAS(Software-as-a-Service)。这个平台将整合非遗产品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一方面为县域的非遗传承人、匠人,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具有较高技艺的青年手工艺者提供精准运营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学习社区服务,促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将为电商、自媒体、带货主播等销售渠道,以及政府、媒体、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业实体等关键客户提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与内容,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个模式的不断发展,将在各个环节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到非遗产业服务中。
屠金歌和于慧慧坚信,“让非遗融入生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保护方式。”
对于未来,她们有忐忑、有憧憬,“创业路上没有坦途,但是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