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科技日报》报道学子追逐航天梦、选择哈工大的故事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7-05 11:41:40   637 阅读

哈工大报讯(肖克/文)7月5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报道了来自上海市控江中学应届毕业生严一粟为了追逐心中的航天梦、毅然选择报考哈工大的故事。报道全文如下:

高分考生不是非要上北大清华才叫“正常”——

为了航天梦,他选择哈工大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几乎没什么犹豫,上海市控江中学应届毕业生严一粟的妈妈拒绝了北大清华递来的橄榄枝。那时高考分数刚刚出炉,严一粟考了618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居全市前50名。

但她很清楚,儿子的志向是航天,他的理想高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

“有考生放弃了清华北大上了哈工大”,这一度成为上海招考季的一则“奇闻”,在各类家长群、校友群中流传。

7月4日,哈工大上海招生组组长刘仁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这明明是一个正常的选择。“我们也该反思,社会是不是对分数看得太重?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专长。我们不能认为,考出高分的考生,只有上那几所固定名校才叫正常。”

“择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挂钩”

严一粟最终报考的是哈工大英才学院,专业为探测制导与控制(航天方向)。

该学院招生不超过200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择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挂钩,我有一个从事航天的理想,所以我会放弃北大清华。”在上海市控江中学校友为他拍摄的视频里,严一粟戴着眼镜,刘海遮住额头,看起来斯斯文文。

但他把自己比作岩石。“岩石比较坚硬,坚硬在我的内心、我的思想。坚持那些我认为并且大家也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他的坚持就是航天。

航天梦始于小学。严一粟在家全程观看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

触动他的,不是宇航员,而是坐在飞控大厅里的那群人。“那么多精密的仪器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操作得那么从容。”

后来,严一粟慢慢了解到航天事业是我国的强项,也是我国需要一直保持下去的强项。“我愿意去走航天这条路,投身国防军工。”

从高中起,严一粟就开始了解国内各知名院校航天专业的特点。父亲的一位学生毕业于哈工大,如今在航天系统工作。从这位航天人口中,严一粟也知道了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的渊源。“在航天系统中,哈工大毕业生是最多的,这点很有说服力,坚定了我报考的决心。”

“分数只是决定了能选择大学的范围”

刘仁辉记得,他第一次见到严一粟的妈妈是在6月14日。那时高考分数还未揭晓,但在招生咨询会现场,严妈妈替孩子表达了对哈工大“特别强烈的愿望”。

“出成绩后,说是618分,确实太高了。”刘仁辉给严妈妈发了两句“恭喜”,心里也在想,恐怕这孩子不会选择哈工大了。

严一粟却对分数看得很淡然。他说,高考成绩确实比预估的高一些,但没想过改变一开始的选择。因为他的选择标准就一条——选自己想学的专业和专业实力最强的高校。

“分数只是决定了你能选择大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你做的选择更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严一粟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使命感,而且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使命感。”

严一粟的妈妈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选择哈工大,也是因为孩子所喜欢的,正好是哈工大独有的不可替代性。“选择的理由很简单,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哈工大招生办主任邢朝霞说,这个招生季,她听说了不止一个“严一粟”。在四川、在黑龙江,都有全省排名前两百的学生,冲着航天专业,一定要上哈工大。

某网络论坛上,有人发了严一粟的故事。

“不知道他将来是否会后悔,理想不能当饭吃”“这不是很正常吗,清北又不是每个专业都是最好的”“我很佩服能保持初心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和努力的人”……网友为严一粟争了好几页。

但严一粟理会不了这些议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再开学,他将踏入哈工大,进入学校颇负盛名的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

这是一个给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平台。该团队指导老师郭继峰已经和严一粟沟通过。“来我们这里以后,他能以大学生的身份,参与卫星的研制、发射。”

之前,郭继峰为严一粟寄去了五六本书,有钱学森先生的传记,有专业基础,还有人工智能导论……“总之这个假期他会过得很充实。”

“分数只代表过去,说明自己高中阶段学得还不错。但到了大学一切清零,需要更加努力。”严一粟说。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