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孟兴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中巴经济走廊地表变形动态监测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执行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推进该项目的实施,应巴基斯坦合作方COMSATS大学邀请,6月6日至14日,在孟兴民教授带领下,中巴双方组团开展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全线地质灾害联合科学考察。参加联合科考的巴方代表有Siddique教授、Mohib讲师、Zainab讲师等,中方代表还有甘肃省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周自强所长、叶伟林副研究员,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郭富赟副院长、窦晓东高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岳东霞教授、马金辉副教授、以及多名研究生和在我校留学的巴基斯坦博士生等。
本次联合科考自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开始,沿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一路北上,至中国新疆喀什结束,穿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全面考察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发育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溜石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及灾害链的现状、孕灾环境及对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的潜在威胁,并对已利用InSAR技术识别的公路沿途1917处不稳定斜坡和潜在滑坡等进行了实地验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
此次联合科考不仅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中巴公路安全维护、运营及扩建提供关键科学依据,为“一带一路”的核心示范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巴两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科考沿途一路艰辛,不断遭遇滚石、暴雨、暴雪、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威胁,所幸人员安全,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科考途中团队成员也亲身感受到巴方人民群众的热情,见证了中巴人民建立的世代友谊。
新闻背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为了打通两国陆路通道,于1967年联合开工建设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并于1979年建成,实现全线通车。公路东起新疆喀什,途径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山口,穿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以西、帕米尔高原北缘,抵达巴基斯坦北部雷柯特,全长一千多公里。该公路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地区及南亚次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但是,该地区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沿线的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营造成极大威胁。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的印度洋出海口瓜达尔港,跨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脉、印度河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建设内容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则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巴公路和中巴经济走廊范围示意图(据:中巴经济走廊官网)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