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素描与创作专题培训班于6月17日至7月7日在清华美术学院举办,通过申请审核,来自全国13个省的43名乡村美术教师参加本期学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老师、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雪老师、美术学院李睦教授、美术学院科研办公室主任董素学老师、助理教授封帆老师等出席开学典礼,教育扶贫办朱维博老师主持开班仪式。
开幕式上张文雪老师首先介绍了清华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历程和举措,并对开展乡村美术教师培训项目的初衷和理念做了简单介绍。马赛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谈到,本次培训学习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作为本次学习项目策划老师和主讲老师,李睦教授勉励参加学习的乡村美术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主动,重启对美术,对美术教育的认知,深入思考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美术教育水平。董素素老师介绍了本次培训项目的合作方式和学习方案设计,并对接下来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启智。跳出贫困陷阱,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让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减贫脱困的治本之策。目前我国5%的高中、32%的初中、62%的小学在乡村,乡村中小学生有3700多万人,坚守在我国最偏远、最艰苦、最贫困地区的300多万乡村教师,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国家人才培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让乡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因此,教育扶贫办把乡村教师的培训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受学校教育理念和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美术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美术课程难以按学时要求开设,同时,由于专业师资的短缺和乡村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对于乡村孩子们来说美术教育普遍稀缺,乡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普遍不高。正如李睦老师所讲,艺术基础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是一个通过艺术来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通过艺术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艺术来塑造个人性格、自信,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的“大是大非”的大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音体美是起跑线,数理化不是起跑线,美术教育对孩子心灵的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是不能缺少的,而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教育扶贫办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开展乡村美术教师培训公益项目,希望着力解决和改善乡村美术教师短缺和专业能力薄弱问题,项目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效为目标,通过规划系列专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美术教师种子师资。项目前期通过培训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校长,传播美术教育价值理念,更新认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教育行政支持,跟进专业培训,逐步改善地方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供稿:教育扶贫办公室,编辑:王乃萱)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