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23日,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九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竞赛举行。受疫情影响,今年大赛采用线上答辩评审的形式,上海交通大学承担大赛上海分会场的组织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参赛学生克服作品“云”完成、“云”答辩的困难,发挥出色,共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主办,是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享有盛誉、最具权威性的创新竞赛。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竞赛是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重点资助支持的学科竞赛之一,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献身海洋的意识,同时引导了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船建学院依托学生创新工作室,9年来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项目,引领了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经略海洋,为实现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贡献。
特等奖作品介绍
设计与制作类竞赛(水面组)特等奖
王鸿东副研究员指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8级本科生李可路、杨鑫德、李选鹏、张东超,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8级本科生魏圣哲完成的作品《“啸海苍狼”智能围捕无人艇集群系统》获得设计与制作类竞赛(水面组)特等奖。该项目团队提出一种远程遥控无人母船领航与多艘自主无人子船伴随的巡逻、探测、围捕海上集群模式,设计无人艇集群通信与控制架构,开发多元信息感知与目标识别、单艇循迹避障与集群围捕等算法,并成功在校内湖泊实现原理样艇演示验证。
设计与制作类竞赛(水面组)特等奖
王磊副教授、研究生于特指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7级本科生胡长俊、江鹏、黄远娇,研究生周畅、赵亮完成的作品《模块化水上自主变形平台》获得设计与制作类竞赛(水面组)特等奖。该项目作品由多个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的子模块组成,各子模块不仅可以自主完成特定任务,还能够实现协同编队航行和动力定位,并据不同需求自主变形拼接成为大型海上平台。作品涉及的系统设计内容涵盖了:子模块船型设计、数值仿真研究、基于动力定位的电磁对接装置的研究、对接装置结构应力分析、子模块编队协同控制、浮体减摇研究和子模块的协同运动控制和靠泊连接装置的模型实验研究多个方面。该项目具有自动旁靠及系泊连接、可重构模块化、协同集群控制等多个创新点,提供了一种针对多无人子船旁靠对接的方案及技术路线,部分成果申请实用型专利。
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挑战类竞赛(产品类)特等奖
李欣研究员、郭孝先助理研究员指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李巍、付振秋、刘楠、肖峰、俞嘉臻、黄龙威、董晴、吴琪完成的作品《用于海上平台拆除的多船协同动力定位系统开发》获得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挑战类竞赛(产品类)特等奖。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平台退役的市场展现出广阔的前景。该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海上实测小组完成,团队对国内外平台拆除作业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现有的动力定位系统算法、海洋平台浮托安装技术的研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经济、更安全、更环境友好的大型平台拆除解决方案,即多船协同拆除平台方案。其创新在于区别于传统单船拆除方法,且不受平台重量限制,利用三条半潜船来代替具有重型起重装置的单一船舶,即采用多船协同动力定位技术,通过两艘相同的半潜船将平台上层建筑托起,运送至第三艘半潜船上完成平台拆除。项目开展了多船协同动力定位自动控制算法研究,多船协同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搭建,全系统仿真模拟研究以及试验研究与验证,验证了多船协同动力定位系统在实船上运用的可行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的多船协同动力定位系统,为我国海上平台的安全顺利退役和相关船企拓展拆船作业市场提供支持。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竞赛是船建学院重点资助支持的学科竞赛之一,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献身海洋的意识,同时引导了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船建学院依托学生创新工作室,九年来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项目,引领了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经略海洋,为实现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