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校心理教育团队研究成果在专业权威期刊发表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2020-08-27 09:13:49   561 阅读

近日,我校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教育科学研究院、校医院研究团队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Emotional “inflection point”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ith the 2019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in China》发表在SSCI/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该杂志为精神病学和临床神经学领域的权威期刊,JCR分区为一区,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226。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20VYJ040)“新冠疫情下民众应激反应机制及心理干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该成果作者为我校教科院张妍副教授、研究生曹晓晨,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章劲元主任、雷光辉副主任,校医院肖强主任;校外合作者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王朴主任、王桂香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寿折星主任等。

为了考察全国大学生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所产生的情绪变化,研究采用大型队列研究,分别于2020年1月和2月对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做了两次涉及3万多个样本的大规模调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内大学生的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水平显著低于湖北省外的学生,平静、无聊等情绪水平显著高于湖北省外学生。2月的调查情况有所改变,湖北省内大学生的紧张、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显著高于湖北省外的学生,相对地,无聊、平静等情绪,湖北省内学生水平显著低于湖北省外的学生。

研究结果显示,1月疫情暴发初期,大学生情绪出现了“台风眼效应”,重灾区学生要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情绪更加平静,相对来说重灾区外的学生要更加紧张和害怕。随着疫情不断发展,2月的调查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情况,湖北省内大学生的情绪出现了“暴露效应”,身处湖北省的大学生们每天承受着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的负面情绪完全暴露出来,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学生,重灾区学生显现出更高水平的紧张和害怕。研究还发现,在此次疫情暴发期间,大学生在2月产生了“情绪拐点”,重灾区和其他地区大学生的情绪都有所改变,这个“情绪拐点”也许会出现在各种公共事件中,政府和高校应抓住这个拐点,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监测。

疫情期间,本研究团队在一线开展了大量研究,密切关注5万余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将大型队列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方法相结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群体心理特点,为国家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推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深入学习上级部门对心理疏导工作的部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通过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开展一系列研究、讲座和义诊等活动,多途径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服务和宣传工作,确保心理战“疫”实施的预见性、科学性和精准性。疫情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已开展多项研究,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团队利用专业知识与研究成果,不断为国家献计献策,组织相关研究人员三次通过网络平台,对全国30多个省市高校近6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全面了解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状态。团队积极撰写咨询报告,先后向华中智库、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省教育厅、教育部思政司等单位和部门递交咨询报告16份,多篇被予以采纳。团队还在校医院和各类公益平台面向新冠患者、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为百余名患者进行了随访和心理评估与治疗服务。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