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嗷嗷叫的年轻人】兰剑:被国家和集体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2020-07-13 11:14:53   591 阅读

2010年,兰剑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毕业,他放弃了出国和去外企工作的机会,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当一名教师,从事信息融合相关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17年1月获评教授。2013年,兰剑首开“导航与制导原理”课,八年来,这门课每年的评分都在92分以上。从2017年10月起,兰剑到学校教务处挂职副处长,并于2018年10月转实职副处长,主要分管教学研究、教改项目、教学奖励、专业与课程建设等相关工作。“双岗双责”的工作模式为兰剑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却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干劲和斗志。

科研就是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工程中的科学问题

兰剑是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源信息融合,本质上是利用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对目标进行检测、识别、定位与跟踪,在导航制导、自主驾驶、环境感知等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涵盖了陆海空天多个领域。

十几年来走过的科研路,最难的是什么?兰剑说:“最难的是找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找到问题有时候甚至要比解决问题重要。怎么发现问题?我的办法是始终从工程项目中提炼科学问题。”关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兰剑说:“在科研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简单性’和‘工程性’的辩证统一,对于一个科研成果,科学性意味着理论上的严密性,工程性意味着该成果能够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简单性意味着成果形式简洁易于实现,简单性是架起科学性和工程性的桥梁,也就是说科研成果必须既有理论支撑,又能以简单的方式解决现实的工程问题,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背后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是我希望我和我们团队都往这个方向努力:科研成果严谨、简单、实用,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兰剑老师所在的团队有十几名老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团队师生每天都干劲十足,我们既有成长为信息融合领域顶级研究团队的共同的‘大目标’,每人也有自己在科研上追求的‘小目标’,目标一旦明确,根本不需要别人催促,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多,大家连续‘泡’在实验室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提起团队,兰剑老师非常自豪。

十年一路走来,兰剑已成长为一名青年人才,他的多个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认可,因此自2016年起受邀担任国际信息融合旗舰期刊——IEEE航空航天与电子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的副编辑(AE),是该刊自1965年成立以来,信息融合相关方向所有编委中唯一的中国籍副编辑。此外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课题1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与中电集团、中航工业、航天科工等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华为等企业合作的多个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应用。在IEEE信号处理汇刊、Automatica等顶级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多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为学校教学服务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承担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信息融合方向的科研教学工作,兰剑还承担着的在教务处分管的教学研究相关的各项任务,包括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的策划,专业、课程、教材等的规划与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奖、名师等的申报、评审与组织管理,本科课程的规划与建设等日常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相关的各类专项工作。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兰剑还牵头承担一项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需求非常迫切,这项改革将极大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大力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新工科、新农科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大力推进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学校推荐、专家审核、评前评后公示等程序,陕西省教育厅确定我校13个项目为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高度重视,要求校内相关部门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加大统筹和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兰剑牵头负责其中的“陕西省新工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探索与实践”项目,他说:“该项目旨在协调、联合各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资源,结合陕西省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探索相关优势专业建设,最终形成集群化优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陕西省新工科的教改项目和平时的校内教学改革联合起来推动,作为牵头高校,交大就要多承担一些工作,我也要多做一些工作,为学校开展该项工作做好服务。”

“多承担的工作”包括大量的前期调研、专家论证、课程分析……涵盖建设理念深化、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师资建设、集群构建、质量提升等多个领域。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筛选,兰剑老师他们最终确定将交大优势的能源类制造类信息类相关专业作为试点,率先展开教学改革。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料库,那就积极和学校各部门、其他兄弟高校沟通,商量怎么建一个课程资料库。

“年初项目启动的时候,正值疫情期间,线上视频课的需求激增,大量的网课资源就这样收集上来了。开学后,线上线下同步上课,这种方式也持续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在线资料,这也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中‘转为危机’的一个佐证。我们可以从交大能源类制造类信息类一千多门课程中筛选、分析出优势学科的优势课程,并通过专家分析论证,与任课老师沟通,把这些课程打磨成精品课程,在任课老师同意的前提下,以共享的方式分享给陕西的兄弟高校,助推他们的专业发展。”兰剑说。

经过半年的运行,大部分课程已完成了一半的教学任务,等下学期结束后,线上课程资源就形成了完整的一个学年的资料,“既为推进下一步改革举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校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被国家和集体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2018年10月,兰剑在教务处挂职满一年后留任,“双岗双责”的工作模式成了兰剑的常态。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工作,兰剑比之前更忙了。没时间做科研,就挤出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每天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工作日没时间辅导学生,就利用周末把学生约到实验室,无论创新港或兴庆校区,学生和项目在哪里,他就去哪里找他们,谈科研进展,聊项目细则,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兰剑说:“我能全力投入工作,要特别感谢家人、团队师生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

两个岗位也意味着双倍的努力和付出。兰剑表示,这种经历也是一种成长和历练:“就像学生不能偏科一样,我们要学着均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要学着‘换频道’。在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服务工作之间切换思维,从某种角度来看,既是一种休息,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

兰剑笑称,这种“换频道”的工作方法不但没有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反而促使他将以前粗放式的科研模式改为现在的精细化做法:“我把科研问题进行提炼、细化和分解,让学生们在自己科研追求的驱动下去有目的地学习和钻研,这两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种问题驱动、目标驱动式、探究和拷问式的科研方式,能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

“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教改项目,只要国家和集体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做,被国家和集体需要体现了一个人的最大价值,也是人最大的幸福。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掉书袋’、纸上谈兵,而是要真刀真枪地干事情,刀下见菜,解决实际问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既是学校为国家做更大贡献的需要,也是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全力投入创新港建设是我们为国家和集体做出自己贡献的历史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兰剑说。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