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房变民宿 山货促增收——重庆城口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

来源:人民政府网  2020-06-05 17:10:29   1032 阅读

闲置民房变为特色民宿;零散山货发展壮大成增收“支柱”;关锰矿、开“绿矿”,昔日“挖矿村”跻身乡村旅游“打卡地”……

作为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近几年来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重塑利益联结机制,激活沉睡的青山,山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闲置民房到特色民宿

群山环抱的岚天乡岚溪村,初夏的午后依然凉爽宜人,一栋栋古朴的巴渝民宿点缀在树林中。

“七八月份都预订满了。”村民聂年丰说,3年前村里将他家住房统一打造成“大巴山森林人家”,去年收入8万多元。

岚溪村海拔1100米,不少村民都有闲置的民房,适合发展避暑经济,但过去“一没人领头、二没钱改造”,只能“独守青山吹凉风”。

2017年,岚溪村开始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先将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再构建村集体、农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合股联营机制。”岚天乡党委书记江奉武说,统一改造施工,统一运营,收益按股分配,全村共225套民房参与“民房变民宿”项目。

岚溪村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村”,一到夏天,各家民宿挤满了来自重庆主城区、四川达州等地的“度假客”。

如今的城口,越来越多的民房变身为民宿。在东安镇兴田村,重庆巴渝民宿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成立公司,由前者出资对民房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收入按比例分成。

村民唐太友正在自家的“春隆宿”忙碌着,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以前靠种土豆、玉米和上山采药材为生,日子过得太难了。”唐太友说,开办民宿3年多以来,年均收入10万元左右,2017年就顺利脱贫。

截至目前,城口县“大巴山森林人家”达1800余家,带动8000余人增收。

从零散山货到增收“宝贝”

在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仓库内堆满了从城口各乡镇收购的中药材,工人正在车间里分拣、包装。

城口县森林覆盖率达70.2%,在重庆各区县中排名第一,被誉为“大巴山生态药谷”。但多年来停留于农户零星种植,规模小、收益低。近两年,县里倾力培育龙头企业,搭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中药材一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公司已与全县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订单收购协议,订单产值3.2亿元。”天宝药业总经理熊兴桂说,若市场价格高于协议收购价,企业则按市场价格收购;若市场价格低于协议收购价,则按照协议收购价格收购,免除农户后顾之忧。

在庙坝镇南坪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贫困户刘丹碧正忙着除草:“天宝药业流转了我家7亩土地,价格是每亩400元,我在基地打工,每月也能收入3000多元。”

天宝药业还将拿出每年收益的6%,交付南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股份分红。“南坪村的种植基地,今年收益预计600万元,分红金额可达36万元。”熊兴桂说。

不只是中药材,城口大部分特色农产业已形成类似模式。重庆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与10余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购销协议,每年收购生猪1万余头,加工成老腊肉等50余种产品,带动4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约1万元。

“中药材、老腊肉、山地鸡、蜂蜜、特色杂粮等生态特色产业,每个都有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助推农户增收致富。”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说。

从挖锰矿到开“绿矿”

在高燕镇红军村,一条观光步道依山而建,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的稻田,茂盛的红枫林,宛如一幅山水画。

红军村,因川陕红军曾在此战斗而得名。过去,不少村民以挖锰矿为生,但随着锰产业衰落,红军村沦为深度贫困村。如今,这里关锰矿,开“绿矿”。

“一条15公里的观光步道将红军医院、战壕等红色景点串联起来。”红军村第一书记王旭东说,全村同时发展高山水稻、莲藕、花卉苗木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军村在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城口的“绿矿”正被不断挖掘出来。在修齐镇岚山村,生态建设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共流转林地7000余亩,264户村民可获得租金收入,项目还吸纳46名村民务工。

王官成是受益者之一。他和妻子原本在深圳一家外资工厂务工,但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留在家中,妻子又正待产。听说储备林项目要用工,他赶紧报了名。

王官成算了一笔账:“家里流转了190多亩林地,每年有租金收入,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尽管比在深圳低一些,但能在家照顾一家老小,挺划得来。”

“生态是城口最大的优势,只要走深走实‘两化路’,资源优势还将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阚吉林说。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