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西安日报】乘车证见证西迁精神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2020-05-12 09:20:35   495 阅读

这是一张普通的乘车证,整体为粉红色。正面左上角印有一组图案: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书桌上摆放着书、笔墨和盛开的鲜花,象征着崭新的校园环境优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前程似锦。右下角的图案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银鹰翱翔,一列满载交大师生的火车飞驰电掣,穿行在祖国的壮美山川之中。票面的中间,上部“乘车证”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上方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下方印有卧铺号码、车次与日期信息,并盖有“交通大学招生工作组华东区”大印。背面是乘车注意事项,一共四条。证件虽然朴实无华、简洁明了,却承载着交大人那段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见证了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为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同时也为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初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中央指示当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彭康立即率领资深教授亲往西安勘察选择校址,为迁校、建校、发展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6年起,交大师生分批迁赴西安。上世纪五十年代,乘火车从上海到西安要经历两天两夜的奔波。如此声势浩大的西迁行动,各方面都十分重视并给予支持,上海铁路局特别安排了由上海开往西安的直达列车,为每位西迁的师生发了一张特制的乘车证。1956年4月和5月,实习工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以及图书馆的图书、教材等教学用品和公私家具陆续运抵西安。8月10日,交通大学首批西迁师生告别繁华的大上海和优越的都市生活,在苏庄副校长带领下乘坐“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义无反顾奔赴西安。在西迁队伍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同年,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及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时四年,迁校总人数达15000余人,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机、电、动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相继创建。一座向现代化进军的著名学府拔地而起,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乘车证上的“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10个字成为交大西迁人的庄严承诺。60多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他们不忘初心,发扬“西迁精神”,砥砺前行,奋力书写光辉灿烂的发展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西迁“大树”,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交大西迁以来累计培养了2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30多位院士。西安交大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8000亩,教工6000余人,在校学生40000余名,涵盖10个学科门类。

2019年9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致敬词这样写道:“你们是铺路石,金子般闪耀在岁月的最深处;你们是螺丝钉,钻石般旋转在共和国的年轮里。”

原文刊载于2020年5月9日西安日报08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