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创新驱动计划2019年结题验收:在探索与交叉中迸发出创新火花

来源:中南大学  2019-06-10 14:43:33   1109 阅读

本网讯 4月26日至5月30日,中南大学创新驱动计划2019年结题工作顺利开展,共计8场次61个项目圆满完成验收。本年度结题验收一改以往传统的“汇报+答辩”形式,通过举办成开放活跃的学术沙龙,实行开放性汇报评议、邀请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和项目负责人一同参与,推动不同学科的项目进行充分深入的互评互动,形成自由探讨的氛围,为校内师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活动由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科学研究部联合组织实施。



在“传帮带”学术氛围中实施结题验收

创新驱动计划作为学校人才支持计划的品牌项目,在“优中选优”遴选项目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加强过程管理、把好成效评估,确保项目建设整体水平的高位运行。“重建设、显成效”是职能部门对实施创新驱动计划的共识,既要落实好“以绩效为杠杆”的指导思想、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也要贯彻好李克强总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要发展更有质量的教育、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的指示精神,当好高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

而如何将创新驱动计划的作用不限于项目本身、能产生更大的辐射力量,是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今年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事。最后确定的“学术沙龙”形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打破程式化、相对封闭的项目结题验收方式,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将项目负责人、评议专家、未来的项目负责人等聚集在一个交流平台,既聚焦于结题项目的纵深探讨,又碰撞出多角度、多层面的学术火花,更在交流中将“传帮带”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

评议专家通过对项目的举措、进展、不足以及持续建设的设想发表意见和建议,指导青年人才的成长。评议专家、机械工程学科长江学者帅词俊教授认为能帮助年青教师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很看好学术沙龙发挥出“传经解惑”的作用;评议专家、机械学科青年千人喻海良教授和测绘科学与技术青年长江学者胡俊教授作为评议专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理念,他们将承担创新驱动计划项目、经由学术前辈指点所获得的经验体会,毫无保留的再次分享。

项目负责人、物理学学科青年教师刘敏表示,作为一名海外学成归来、非本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在把握方向、搭建团队等方面的思路上遇到不少难题,很多疑惑通过项目结题得到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才“大牛”的提点和指导,茅塞顿开;项目负责人、矿业工程学科青年教师高志勇认为,邀请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主导评议、并采取“2大带3小”或者“1大带4小”的搭配,构成非常合理,既有资深的大专家在思路、方向、理念方面的把关,也有拔尖的青年专家在专业层面的帮助,项目负责人能得到全方位的收获。



在学科交叉中引领基础前沿研究

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长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结题工作开展之前,学校也专门组织多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座谈,就结题验收的组织实施形式征求意见,力求研究制定妥善方案,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有更好的实现途径。

评议专家、矿业工程学科国家杰青杨华明教授提出,学科交叉是学科知识体系在界面上的耦合,但最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仍是面向本学科最关键的问题和最核心的基理。跨学科交叉提炼科学共性问题是关键,在积极运用学科交叉这一有效工具突破本学科知识瓶颈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科交叉的核心范围,避免基本科学问题出现跨届的现象。他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

在项目负责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青年教师苏怡看来,工医文理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带给她意想不到的效果,拓展了学术视野和发展思路;评议专家、临床医学国家优青陈小平教授认为,工医结合的学科交叉是目前的主流趋势,学校有大量的工科、医科的研究在寻找突破口、结合点,在结题验收工作中采取这种形式,是对校内工医资源非常有效的引导;主持嘉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青年教师刘辉认为,创新驱动计划“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的学科交叉创新模式,组织形式灵活,能有效激发科研团队活力,学术沙龙为寻找不同学科背景的资源、搭建科研团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多个不同学科的项目负责人当场“结对子”。例如,评议专家、临床医学学科青年千人谢辉教授与项目负责人、物理学学科的青年千人袁永波就纳米埃米技术推进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展开探讨;项目负责人、药学学科青年教师曹东升就大数据技术、计算科学如何应用药物分析与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的负责人、国家优青李敏教授一拍即合;项目负责人、临床医学学科青年教师王俊岭对推进“遗传性共济失调研究”存在困惑、提出了计算机、统计、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合作需求,得到评议专家、数学学科焦勇教授的当场回应、表态支持。



在自由探索的土壤中孕育原创成果

强大的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孕育原创成果的有力保障,更是我校保持和进一步发扬应用研究优势的必由之路。自由探索作为基础研究发生、发展的孕育土壤,对于学校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必不可少,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项关键命题。创新驱动计划自设立以来,坚持以自由探索的方式项目遴选,引导青年人才围绕学科前沿领域或新兴方向开展创新研究,鼓励青年人才心无旁骛的探索、求知。学术沙龙活动将更多时间安排在探讨环节,有力的实现了“交流无界限”,在“聊”的氛围中分享感悟、碰撞思想、自由探索。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青年教师阳海棠是学术沙龙宣传推广的受益者,她自发来到活动现场参与其中。“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观众。虽然不是创新驱动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但没把自己当作外人。有幸来到了一个畅谈交流的环境,很受鼓舞和启发”;项目负责人、数学学科青年教师王小捷谈到,“科学基金的改革加大了对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的力度支持。活动的形式设计,很好的呼应了产出原创成果的要求,对今后的发展思路帮助很大”;项目负责人、临床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柏勇平指出,项目搭配预先征求了项目负责人意见,在交流上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学术兴趣得到了满足;项目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青年教师任炬认为项目的交叉汇报不仅带来学术范式上的交互,更能带来个人成长的思考,“要理性看待学科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差异性,不要盲目的拿其他项目的进展和成效来简单的做自我衡量和评判,要不忘初心、坚持学术上的定力,保有自身特色,坚定探索之路,才能形成原创成果”。

创新驱动计划是我校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设立以来,通过不断丰富内涵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创新生态,人才培育成效逐步凸显,已结题验收项目共产生国家级人才33人,其中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四青”人才16人;已验收项目在实施期内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发表Science论文2篇,ESI高被引和NI等高水平论文11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2项,授权发明专利487项,实现了预期成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