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杨文蕴:辅导员工作的四个“愿意”

来源:湖南大学官网  2020-04-20 08:51:06   452 阅读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对于我们辅导员而言,就是要始终把学生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大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信、愿意为,成为广大学子值得信赖、值得依靠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一、学生愿意听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如何让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理性看待,正确选择,找到真理之路、坚定信仰之路,辅导员的主动发声和有效引导尤为重要,而学生愿意接纳、倾听是首要前提。对此,我们应当做到“四有”。

有温度,做学生生活中的亲近人。在生活中关心、关怀、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度过焦虑和迷茫期,成为学生求学生涯中可信赖、可依靠的人。

有高度,做学生生涯的领路人。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要利用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在关键节点对学生做出精准的指引,解疑释惑,增强在学生中的话语权。

有深度,做大学生心中的明白人。要加强学习,拥有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深度,提高思辨能力和科学眼光,能帮助学生把问题找准、道理讲透、思路理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佩辅导员,愿意倾听辅导员的见解。

有黏度,做学生心灵的同路人。要深入了解学生,用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话语体系深入交流,引发情感的共鸣,让教育和引导更接地气。避免自说自话、自编自演,拉近距离,增强黏度。

二、学生愿意想

如果说让学生“愿意听”是打开了沟通的大门,那么让学生“愿意想”就是带领学生进入了教育引导的通道。学生进入大学时,已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有的认知可能偏激甚至错误,这是我们价值引领中的“拦路虎”。

当我们的工作和他们已有认知有出入时,灌输性教育往往会成为“耳旁风”,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可能就在心里竖起了防火墙,对于教育和引导虽然表面点头,内心却波澜不惊。要扭转这些、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学生深度参与。要通过引导学生“愿意想”,才能层层理顺,步步反思,最终扭转观念,实现认同。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愿,在“愿意想”中,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正确答案。

要做到大学生“愿意想”,要求我们务必牢固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理念,并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在具体工作中,要避免命令式的语气,不用“你应该”、“你必须”,而是通过提问式的教育启发,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明辨、学会探索,主动探寻真理,进而脱胎换骨。

三、学生愿意信

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可以熟练背诵默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更加深入入脑入心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愿意听”、“愿意想”,解决的是教育的接纳问题,学生“愿意信”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从“愿意听”、“愿意想”到“愿意信”,我们要做到两方面。

一方面,明道、信道,方能传道。作为和学生距离最近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自身的言行最具号召力。其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利用语言和行为的力量坚定不移地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才能让学生真心信服。

另一方面,“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辅导员要有足够的职业素质能力,能灵活和充分地利用理论知识,将教育深入浅出、化于无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能够运用缜密的逻辑和清晰表达,以创新的方法和新媒体新技术让工作鲜活起来,言之有物,形成体系,既接地气,也通天线。

四、学生愿意为

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信”是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接纳与认可,但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学生“愿意为”,把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由输入转化为输出,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愿意“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愿意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想,这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归宿,也是我们作为辅导员最大的欣慰和期盼。

因此,在让大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信的同时,我们更要特别注重知行合一、以行促知,引导他们做好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提升才干,激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传播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杨文蕴,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辅导员。)

来源:宣传部

责任编辑:蒋鼎邦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