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春风讲堂”系列讲座第九讲由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倪玉平带来题为“明清大运河与北京”的专题演讲。倪玉平从明清北京城的兴建、大运河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经验与教训三个层面展开,介绍了北京从先秦至隋唐的中原王朝边陲到辽金时期的陪都变首都,再到元代繁荣富丽的元大都,之后经历明代的重建形成今日北京城的奠基,最终发展成清代“天下四聚”之首的历程。
倪玉平作讲座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是为了服务首都北京,为其提供疏浚等各方面的保障支撑。运河以杭州为起点,以北京通州为终点,全长1797公里,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奇迹。同时大运河与黄河共为中国文化的经纬,滋养了运河沿岸的各大城市,它们也随着大运河的兴盛而兴盛,衰落而衰落。
倪玉平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北京从70万年前至今的历史,随后梳理了大运河与北京的关系。元代的北京盛极一时,后因朱元璋建都南京,派工部郎萧洵拆毁了元旧都。靖难之役后,朱棣在设北京为陪都后,考虑到北京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决定重建北京。兴建北京是巨大的工程,明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朱棣派人到各地采购木材、砖瓦,征收工匠、军士、民丁到北京服役。各地的材料都通过大运河运至北京。永乐五年(1407)明朝开始修建紫禁城、扩建城市,十八年(1420)竣工。同年十一月朱棣“以迁都北京诏天下”,次年正月“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大祀天地于南郊”,标志着北京首都地位的再次确立。为保障北京的交通便利和粮食供应,在修建北京城时,明廷也开始着手疏浚河道。永乐九年(1411年),朝廷重修会通河和通惠河。运河开通后,交通便利,明代北京重新恢复了全国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都通过大运河进入北京,甚至远达广州的商品也能通过运河被运送到北京的市场之上。
伴随着物资往北京的运送,同样重要的是人口也由南往北迁移。北京城内的外来人口,或是从事私营手工业,或是外地商人,极大地带动了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统十三年(1448年),北京城市人已达到96万,算上顺天府所辖各县,人口已突破219万。北京是文化中心,城内有大量官员、文人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对书籍等文化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书籍成为北京市场上的重要商品。北京书市分布根据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随着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花之风开始盛行,花卉成为明代北京的特色商品。全年任何季节,商场上都有鲜花出售。当时北京市民普遍喜欢的丁香花、茉莉花,就常被用来来点缀生活。行业的高度分化影响到城市的市场。北京城内的市场也按专业分布,有米市、羊市、猪市、果子市、粮市、煤市、花市、油市等等。由于北京盛行“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因此还有许多同行业的作坊集中于一个地点,从而形成了诸多市场,如帽儿胡同、当铺胡同、棺材胡同、钱市胡同、煤铺胡同等等,面门外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的地名,也是源自明代永乐年间设置于此的廊房。
清初入关,经过激烈的民族斗争,社会经济开始稳定。经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北京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均从明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城市稳步发展,人口增加。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北京地区人口已达164万余人,城市人口有76万余人;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北京城市人口已达百万。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也带了巨大的消费能力和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形成了以市场商业买卖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域。崇文门外商业街区是行业较集中的地方。这里中药栈多,药铺主要是门市零售,而药栈是药材的大宗批发,不做零售买卖。与药栈相似,酒市也在这一区域。不论大饭庄、小饭铺还是酒缸等,都到崇文门外大街来趸酒。五金行大多数也集中在崇文门外一带。还有专业批发的粮食市、菜市、果子市、骡马市等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形成并且专营批发业务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北京城的商业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清代北京每逢会试之时,各地数万考生聚集于京,这些外来的人口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北京商业的发展。为保证京城商业发展,康熙皇帝下令加强城内治安,将原属兵部督捕衙门的巡捕三营交由步军统领管理,“京城内外,一体巡察”。北京还有不少外国商人前来贸易,18世纪就有很多外国货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乾隆年间的访华使者马戛尔尼等人,在通州看到在货品中有英国的布匹,令他们感到十分惊讶。
在所有的商品中,最重要的物资就是漕粮。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八个省份每年要向北京免费提供300-400万石的粮食,供皇室亲贵、官员、百姓、兵丁等食用,每年源源不断的漕粮极大地保障了北京物价的稳定。漕运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了漕粮供应北京的人口,商船或由运河来到北京,或闽粤商船装载货物,由海洋直达天津,再通过天津的运河至京,江南、四川、两广的商品甚至洋货,都由商船通过大运河贩运至京,可见水路交通对于清代北京商业具有重大影响。清代漕船携带其他商品至京贸易,回空漕船也可以载货南归。乾隆年间,允许漕船回空时携载黄豆、瓜果、麦子等农作物。从南方运往北方的商品,主要有棉布、丝绸、茶叶、木材、纸张、磁器、铁器等;从北方运回南方的则主要是棉花、干鲜果品和土宜。除了百姓的需求,皇室也有特殊的喜好。例如鲥鱼与杨梅、枇杷等等江南新鲜物品,是明皇帝与宗室最喜享用的食品,运送的船只称为贡鲜船只。明清都有规定,贡鲜船不限时间,船到即启闸。另外每年朝廷还要从云南开挖大量的铜运往北京,制成铜钱供百姓流通。
南北商贾进行贸易,京杭大运河是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在明代全国八大钞关除九江为长江关外,其余七个均在运河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清时移至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万历年间,运河七关商税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为42万余两,约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清初,运河七关大体沿袭了明末税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收入也逐渐增加。康熙年间增至60余万两,清代中叶已增至140余万两。其中崇文门的地位非常重要。崇文门所收的关税主要来自商业贸易,尤以茶、酒、烟、布为大宗。顺治时期,税额(正额)定为85099两,此后1686年正额增长至102175两。位于通州的坐粮厅也很重要,运河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坐粮厅的征税。坐粮厅主要根据货物的价值,分为落地、起京计数科税。如果货物在通州地区销售,那么征收货物价值的8%;如果运往北京,税率为3%。1776年,朝廷更改坐粮厅的税率:谷米按石征税,牲畜按数量征税。此外,清初还设立了左、右翼。左翼负责北京东部的安定、东直、朝阳、东便、广渠、左安六门的税收;右翼负责北京西部的德胜、西直、阜城、西便、广安、右安、永定七门的税收。除征收商税外,左翼还征收北京东部的房地税银(房产交易税),每年税收从几百至千两不等。右翼也征收北京西部的房地税银,每年从几百至千两不等。
大运河对于北京的经济至关重要,同样和北京的政治也密切相关。康熙、乾隆两朝的南巡是清代政治史的标志性事件。两位皇帝先后12次南巡,对于稳定江南政局,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巡跨越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往返的水陆里程3000余公里,每次历时都在100余日。康熙、乾隆南巡过程中,都以视察民情、治理河道为重要目标。为了笼络江南士人,弥合民族矛盾,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元年(1736年)曾分别举行了博学鸿儒与博学鸿词。博学鸿儒录取五十人,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其他如朱彝尊、毛奇龄、施润章等都被录取,入翰林院纂修《明史》,保证了这部史书的编写质量,而且极大地消弭汉族士大夫的反满思想,促进满汉统治阶级合流,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博学鸿词录取19人,刘纶、齐召南等人入选。除了皇帝南巡,皇帝的诏书通过大运河向南方各省发布,南方督抚和地方也经此把奏章和信息等源源不断地向中央朝廷汇报,双方通过大运河建立了良好紧密的沟通。另外,运河是调防军队往返南北方的重要通道,尤其是调防军队至江南地区,例如杭州、江宁、京口等地,水驿一直是首选。
倪玉平讲到,在经济政治之外,大运河对明清的中外关系也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元代时期,马可波罗来华,曾沿京杭大运河前往中国南方,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留下了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及乾隆、嘉庆时期马嘎尔尼、阿美士德分来访华,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运河返回南方出海,大运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航海之后,西方人不断来到中国,大多经由大运河与朝廷进行交流。荷兰使臣约翰·尼霍夫,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斯当东、阿美士德等人都留下了很多的记载,如《荷使初访中国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阿美士德使团出使日志》等,都成为今天研究中外关系以及运河的重要史料。
此外,明清文化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例如四大名著都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都描写了运河沿线的故事。另外,大量的文人墨客通过运河进京赶考、谋求生活,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思都通过诗词歌赋、杂记日志或者艺术作品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珍宝。
大运河的开凿,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誉为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回顾北京的发展历史,大运河功不可没。作为明清时期王朝首都的北京,更是从中受到巨大滋养,被誉为“从大运河上飘过来的城市”。
大运河滋养了北京,但从明清时期看,北京主要是商业性、消费性的城市。正如利玛窦所说:“人们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大运河的存在是依附于北京作为都城的需要而存在。一旦北京无力维持这种需要,大运河的功能便受到影响。晚清大运河开始丧失功能,运河沿岸城市逐渐衰落,北京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把首都迁址南京,北京丧失了首都地位,“北京”变成“北平”,其经济地位也一落千丈。由于大运河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至今不能全程通航。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产业支撑,才能保证城市长久繁荣。
大运河的修建有特殊的背景,其主要目的是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而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如何在人工河道把大量物资从地势低的南方往地势高的北方运送,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他们在大运河上修建了很多闸、坝以及各种各样配套的工具。可以说,大运河是人类工程的奇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集中展示的重要地方。今天,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正在建设生态经济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期待运河和北京都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背景链接: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以雨课堂形式面向全校师生直播,旨在使清华学子不仅具备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勇气,更具有古今贯通、博学中西的“全人”通识素养。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讲座通过清华大学官方微博、抖音号、快手号、B站号、百家号、新华网客户端、央视频等平台同步对外直播。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校歌里的这句歌词,每每成为清寒岁月里最温暖的声音,回响在清华人耳畔。“春风”既是“春风似剪刀”的力量,剪除病毒滋生的余孽;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化作滋润人心的甘霖;还是高挥春秋笔的气度,在历史的语境中体认当下的世界与国族。“春风讲堂”恰是源自清华人对于“春风化雨”“自强不息”的重新阐释。我们希望,知识的理性和行动的勇气,终将如春风驱散笼罩大地的阴霾;而百年的清华,期待在春和景明之日迎候学子归来。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