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席光副校长组织召开文科智库建设与“十四五”科研规划研讨会,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柴渭,党委政研室主任马晓彬,管理学院、经金学院、公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新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科研副院长,以及金禾中心负责人、文科智库负责人参会。社科处相关同志参加会议。
席光副校长指出,面对疫情的全球蔓延,学校多次组织智库和相关学者主动围绕战“疫”过程中的短中长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建言献策,向中央、教育部和省市各部门提交了决策建言疫情专报120余篇,发挥智库作用,综合研判国内和境外疫情形势与风险应对,受到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获得了中央、全国政协和省部相关部门的采纳应用,为研判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稳定以及未雨绸缪谋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智库和学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期待,勇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提升认知高度,鼓励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理论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产出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重大理论成果。本次会议是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文科“十四五”科研规划的第二次研讨会,以文科智库建设为主题,同时也是对各文科学院科研副院长的一次智库建设管理培训会。
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三位智库负责人代表,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耕中、“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主任冯宗宪、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吴锋分别围绕智库建设的组织策划与管理、智库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打造和智库应如何主动争取外部资源等方面交流了建设经验。冯耕中提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智库建设成效,管理学院通过培训提升智库科研人员综合能力、打造专职的研究队伍聚焦优势领域及时响应国家需求、制定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资政建言、主流媒体、国际学术界以及网络课程等多渠道提升智库知名度与决策力。冯宗宪认为发挥主动性是建设好智库、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智库应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争取与国家部委联合举办品牌论坛,持续发布学术蓝皮书、品牌丛书,积极提交决策建言等智库成果,在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吴锋谈到,从微观层面改革智库管理,提高论文质量的同时也重视转化为政策建议;扩大视野,紧跟“跑5”步伐,“学校‘跑5’协议签到哪里,项目就做到哪里”。面向全国,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横向科研合作、争取外部资源,通过精品项目,把交大智库的品牌旗帜插满全国。
经金学院冯根福、管理学院郭菊娥、公管学院张思锋、法学院马治国等智库负责人,公管学院科研副院长周忠良、马克思主义学院智库骨干陈建兵等围绕学校文科科研“十四五”规划展开交流研讨。专家们提出智库是新的科研增长点,应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给予制度、人才、资源等全面支持。他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在加强智库队伍人才引进、创新激励制度等方面综合改革,促进文科科研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智库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三是面对百年不遇的时代之变坚持“四个自信”,在十四亿人的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做到国家一流就是世界一流,把中国问题研究好,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四是瞄准国际趋势与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在国际、国内发出交大智库的声音;五是提供嵌入式的智库服务,全面深入参与决策全过程,在国家、行业、区域政策的讨论阶段就参与进去,产出务实、可操作性强的智库成果,参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程。六是瞄准国际形式和国家需求,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制定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可行性强的学科规划目标。
柴渭强调,学校“十四五”规划工作鼓励人人参与,为学校2030、2050年长远规划目标服务,开放性、前瞻性、战略性思考,围绕国家、区域“十四五”规划方向,内外联动、广泛调研,不拘一格地想象和展望学科、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还强调,智库建设应坚守特色优势专业,坚持内涵式发展,引领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应用研究,鼓励各智库机构争取和提升在中国智库索引(CTTI)同领域智库中的地位,规范智库建设模式。
席光在总结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智库建设的重要性,智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科研的导向。中国的社会变革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案例,我们身边的问题就是世界前沿问题,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主动思考,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和责任,开展前瞻性研究,用好创新港的物理空间和平台,以文科高研院为载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智库内涵建设,提升智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理论和体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