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欢瑞
春天,一个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显得格外寂静。1月26日,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渠道,新疆大学党委召开会议,联合教务和学生部门为延期开学做预案,探讨利用线上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可能性。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清华大学的支持。”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姚强说:“特殊时期,清华大学向全国免费开放慕课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防控疫情期间,清华大学以“延期返校、正常教学、发挥优势、保质保量”的教学工作十六字方针为指导,以“雨课堂”软件平台为主、与慕课等方式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在线教学。无独有偶,2月5日,根据新疆大学大学党委“学生返校延迟,教学工作不延迟”的要求,新疆大学决定于2月17日正式开始全校范围的在线教学。
经过前期的方案对比,两校决定基于“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展开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为了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对教师开展各类有关培训和示范的同时,两校均在技术层面做了全面测试。对于在线教学平台负载过重、网络拥堵等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做了充分的预案准备。
2月17日,清华大学、新疆大学线上教学正式开启。在成功实现在线开课、有条不紊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身体力行,通过共享清华课程资源,为新疆大学驰援在线教育力量。2月底,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清华大学与新疆大学进行了细致对接,终身教育处与教务处详细汇总了教学需求,并积极组织清华相关院系匹配课程,通过“雨课堂克隆班”的方式,实现新疆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学生同步上课。
“当时我就有点心动,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姚强表示:“但是时差和课程安排等细节,都为短时间内实现‘克隆班’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对接,姚强第一时间联络了清华大学选派到新疆大学对口支援的干部,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周远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兵、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春雄在学院层面上进行了详细对接,高效有序推进课程对接的相关工作。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初春三月,在两校前期紧张高效、全力以赴的筹备后,所有对接课程疫情防控期间的“克隆班”陆续顺利开课。课程涵盖6门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选课达1081人次。本科生课程包括“燃烧理论”(50人次),“电路原理”(236人次),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83人次),“中国近代史纲要”(101人次),“偏微分方程”(171人次),“复分析”(274人次)。研究生课程涵盖“统计学习理论与应用”(111人次)和“深度学习”(55人次)。其中,“电路原理”课程是紧急支援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专门定制课程。
为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对接课程多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或“雨课堂+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由于时差原因,部分课程以“录屏+学生回看”的方式进行。此外,为了确保课程的平稳运行,清华大学专门为克隆课程配备了来自继续教育学院的“班主任”以及学生公共助教,实时了解“克隆班”的上课情况,及时对接两校师生遇到的问题,保障课程的顺利运行。
疫情防控期间克隆班
“我又找到了这种回到课堂的感觉”
新疆是我国能源的重要基地,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经济带。因此,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育尤为重要。“燃烧理论”课程是介于基础和专业之间的一门课程。课程与国外燃烧教学同步,基于燃烧现象传授、学习和探讨反应流三传一反的基本知识,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等的必备基础,属于国家精品课程。“这次‘克隆班’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为我现在服务的两个学校的同学同时上课。”姚强感叹道:“实现了这个目标,非常开心啊!”同学们的反馈互动让姚强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让他发现了教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燃烧理论”上课提醒
“互补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清华大学和新疆大学不同的教学要求。”“燃烧理论”课程主讲教师、清华大学能动系教授李水清表示:“这门课可以让新疆大学的学子从一个相对基础的层面上,理解能源转化的知识,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及从业会有一些帮助。”两校学子在课程中的积极互动,也让李水清更加有信心为同学们上好这门课。“充分考虑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在‘双一流建设’中互补配合与协作,这种教育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互补的、多层次的教学也正是通识教育的一种体现。”
“共享课堂很好地将清华和我们的课程衔接起来了。课程利用理论部分的教学难度和高度,为学生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培养素质。”新疆大学陈洁老师说道。“姚老师和李老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多以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让我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
“紧急支援,刻不容缓”
3月1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于歆杰接到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周远翔的求助电话。该学院电路课的任课老师因病住院,教学工作无人接替。疫情防控期间,这门课为在线授课,涉及到的学生人数有236人,急需支援。
时间紧迫,困难重重。在与清华大学电机系教学副主任朱桂萍紧急商量对策后,于歆杰第一时间联系教学组的丁青青老师。说明原委后,丁青青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教学准备工作中。考虑到新疆大学学生基础有差异、三个大班上课时间不同、新疆和北京有两小时时差、教学内容与本学期清华“电路原理”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无法实施“克隆班”等问题,经过紧急协调,新疆大学教务处批准了电气工程学院的申请,决定把三个班的上课方式调整为同一个时间合班上课。
教学的准备工作并不简单。教学日历要重新制订,已讲的内容要先进行了解熟悉,待讲的内容要根据线上授课的特点进行梳理调整,课程的难度、要求、考核办法都需要重新商议。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教学组的各位老师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把各种细节和需要尽可能考虑在先。
新疆大学的同学们在线上课
3月16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丁青青为新疆大学电气学院学生主讲的第一节网上直播课——“恒定激励下的二阶电路求解”正式开始。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教学组的老师们全程听课,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课后老师们及时反馈,交流听课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的支持和付出让我很感动。”丁青青说道。
“能在3天之内千里之外驰援新疆大学,把一门正在开设的课程顺利接下来,我想一方面得益于清华大学的在线教学基础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有强烈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于歆杰表示:“丁青青老师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答应了这个事情,并且持续投入高强度的工作,如果不是饱含深情,完成这件事是不可思议的。”
丁青青写给同学们的祝福
“课程原汁原味地克隆到了新疆大学”
2月27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金德鹏接到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兵的电话,希望把新疆大学的学生纳入到电子系的春季教学课堂中。金德鹏当即表示同意,并安排负责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沈渊和系党委副书记、教学办公室主任李冬梅具体落实,系主任汪玉积极联系学校终身教育处解决相关问题。根据两校的开课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匹配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欧智坚主讲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被选中为新疆大学开设“克隆课堂”。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多个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十门核心课之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随机数学概念体系,使其具有应对带有随机特性的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随机过程随机过”,课程综合性强,随机思维看似容易实则不然,是同学心目中出名的难课。
疫情防控期间,“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采取多重手段进行线上教学。经多次测试,课中最终采用了“雨课堂+腾讯会议”的方案。授课从原来的黑板板书,切换到电脑屏幕上的白板板书,来向同学们展示随机思维的全过程。“雨课堂”全程的课堂录屏与课后的直播回看,有利于巩固学习。在线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同时通过弹幕、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题目进行作答,这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线授课现场感比较低的不足。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堂
“课程的课件、直播回放、课后作业都原汁原味地克隆到了新疆大学的平行课堂。”欧智坚感叹道。
“能为新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在与新疆大学对接的课程中,还有这样一门课,它被誉为清华园“最难选上的课”之一。在接到通知要为新疆大学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克隆班”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积极响应。课前,为了保证课程的连续性,李蕉第一时间将课程用于辅助教学的微信公众号分享给新疆大学的师生,详细阐释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和“线上玩法”。
考虑到这门课在两校的选课人数,通过对比不同的授课方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最终采用“腾讯会议+Zoom转播”的方式进行。李蕉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仍在原来的腾讯会议平台,还有新疆大学旁听课程的老师们。与此同时,学生公共助教使用Zoom平台将腾讯会议的课堂转播给新疆大学的学生同步观看。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李蕉详细梳理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对助教进行了分工,并主动联系了新疆大学对接课程的陈娟老师进行课前测试。
3月18日上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如期开课,两校学子相约云端。虽然不在同一个平台,但这并不影响新疆大学学生与李蕉的互动。李蕉的屏幕上时刻打开着两个班级的微信群,作为两校学生互动答疑的“弹幕天地”,让两校学子“欲罢不能”。
课上,李蕉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与此同时,她时刻关注着微信群里同学们的互动反馈。当课程讲到关键部分,微信群里的互动突然减少时,李蕉立刻停下来和学生确认是否直播遇到问题。“突然觉得你们都不理我了,一阵心慌。”李蕉说道。一下子,两校的学子纷纷回复:“是因为大家都听得太入迷了,被老师的情绪感染了。”
“满星为5★的话,这节课我就给★★★★★★。”新疆大学的开赛尔江同学说道。一堂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视角独特的近代史纲要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十分期待下次与大家一起相约云端。李蕉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两校学子的认真、专注与积极思考,使得课堂互动效果良好。“同学们都亲切地称李老师为‘清华的小姐姐’。”新疆大学陈娟老师说道。
新疆大学课程顺利!让李蕉终于放下心来。“谢谢大家!能为新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自己觉得很开心、很荣幸。”李蕉表示。
李蕉在线教学
“清华大学和新疆大学的同学们都是同龄人。他们都非常年轻,求知欲非常旺盛,是祖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学,最好的教育,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的!”姚强表示。
特殊时期,面对疫情,两校师生相约“清新”云课堂,通过“雨课堂”等多种网络教学平台,以直播、转播、录播等多样化的渠道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推进线上教学的全方位、高质量开展。正如姚强所说:“‘克隆课’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如何把这样的方式和成果固化下来,需要清华大学和新疆大学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相邻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新大红湖微波荡漾,清华荷塘柳随风扬。天青色痴痴等烟雨,“清新”云课堂在等你!
供稿:终身教育处
编辑:曲田
审核:戚天雷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