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春风讲堂”第七讲举办于歆杰教授带你解锁高质量在线教学

来源:清华大学  2020-03-16 13:15:52   649 阅读

清华新闻网3月16日电 3月12日下午,“春风讲堂”系列讲座第七讲由电机系教授于歆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在线教学讲解和互动演示。于歆杰以“如何以高质量在线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为题,从理念、工具和教学法三个层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模式上的思路、举措与成效,并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在线教学领域可能出现的新发展和新机遇。讲座在各平台的总在线观看人数突破60万,收看讲座的观众们积极提问,讨论气氛活跃,于歆杰也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于歆杰教授作讲座

于歆杰表示,疫情要求我们推迟返校、按点上课、一起上课、真有课堂,但问题是,在老师和学生无法面对面的情况下,如何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到在线学习与线下课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是高校疫情防控大考的一道必答题。

理念是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切入点。于歆杰认为,我们需要从两个基本出发点判断。第一是我们等不起。2020年春季学期期中之前不太可能实现全体学生返校上课。从根本上说,我们等不起,学生们更“凑合”不起,所以一定要把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第二是老师仅把课讲明白是不够的。这个问题的表面,是“相”和“术”,网络卡顿、工具不趁手、操作不熟练等因素,使得老师们原来在教室里游刃有余的授课流程被打断,不太适应这种状况层出不穷、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局面;而其内里是“法”和“道”,是教师中心主义和学生中心主义两种基本教育观,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一次巨大碰撞。这两种教育观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好、为了学生学明白。但是教师中心主义秉承的观点是希望老师讲明白,而学生中心主义更关心老师是不是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明白与否。

谈到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的基本理念,于歆杰表示可以概括为“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实质等效”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是内在的“道”;但是如果没有数据这个外在的“器”,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就没法及时进行调整;而交互这个内在的“体”是重要的,但交互的目的不是为了聊天,是为了采集数据;最后,直播这个外在的“用”是表象的,但只有在直播的场景下,才能做到实时交互、采集数据、随时调整,进而确保“实质等效”。

工具集是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着力点。于歆杰说,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从浅到深有三大法宝:信息投递、学习反馈和知识众筹。信息投递是指把信息或知识从老师的脑海中转化为语言,最终以某种方式送达学生的耳朵或眼睛。信息投递的工具有很多例如各种直播平台、网络会议、雨课堂等。学习反馈是指教师实时(或准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习反馈的工具有语音反馈(会议系统)、文本反馈(直播平台、会议系统、雨课堂)和数据反馈(雨课堂,学习管理系统)等。知识众筹是指在线课堂中师生进行集体知识创造。知识众筹的工具相对比较少,主要有雨课堂的投稿加词云功能、网络会议的屏幕批注功能和网络会议的分组讨论功能。

于歆杰介绍了清华大学为了确保“三大法宝”得以实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是教师培训,在2月17日开课之前组织了5场培训,96%的老师参与了培训;二是学生培训,终身教育处组织了600多名雨课堂助教和志愿者,动员上千个课程助教进行了培训,雨课堂平台制作了相应的视频,对上万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培训;三是环境保障,学校要求雨课堂进行服务器升级,及时与数个会议系统签订协议,确保清华得到稳定的服务;四是进行测试,学校要求每个在春季学期上课的老师,在2月17日之前要跟自己真正的学生就自己选择的授课模式完成一次真实的测试,以充分暴露问题;五是准备预案,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每人结合自己的课程制定了一个预案,并力争做到每位教师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在学校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师生认为在线教学与线下授课质量相当或者在线教学效果更好。这场用“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模式迎战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首战告捷。

教学设计高质量在线教学的落脚点。于歆杰强调,虽然比较好地实现了大规模在线教学,我们远不能由此而额手称庆。无论是到课率还是学生互动指数都说明我们距离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距离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尚有较大差距。于歆杰提出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碎”,不在教室不见面,降低了教师的吸引力,因此45分钟或者50分钟一节课时间太长了,教师无法达到原有的授课质量,要拆成20-30分钟一段来授课;第二是“动”,如果认可上述观点,紧接着的下一个思路自然就是,在每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里,必须采用比校园课堂授课更丰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三是“减”,假设上面的措施成功了,势必要适度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一方面进行更精细的教学设计,梳理出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学生能在课外发生有效学习行为,取得可衡量的学习成效。

于歆杰表示,线上教学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越来越多中大容量班级的教师通过初步的在线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只是在线讲课,不能获取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数据,会越来越感到心里没底,这个时候需要教师主动寻找获取反馈的方案。第二阶段,在线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包括课件清晰、软件操作演示直观、声音清楚、弹幕和投稿等实时交互工具能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因匿名互动减少了心理负担而更为踊跃表现、学生课后可以任意回看课堂内容等。第三阶段,在线教学中渗透价值塑造。从学生视角看,老师为了能够如期开课,想尽种种办法开展教学设计,是在尊崇职业操守,是为实现“实质等效”尽最大努力,尽管可能显得笨手笨脚,但老师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会感动学生,从而带动学生认真学习。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在国家遭受磨难之际,时刻心系教学工作,不辜负学生,就是最好的价值塑造,最好的立德树人,最好的课程思政。

于歆杰强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线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设计出更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并能更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反馈。这是实现“实质等效”的必由之路。

讲座的最后,于歆杰就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的发展谈了两点看法。第一点是要素演变,体现在教师、学生、工具、资源建设、环境等多方面。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将“确保知识被顺畅地传递”奉为圭臬的人会回到舒适区,原先没琢磨过在线教学的人会发现新天地,混合式教学的拥趸会找到好伙伴;学生倒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兼备双向学习信息传播能力的平台和工具会爆发;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心建设会加速;5G会被加速催生。第二点是更高一点的视角,新教学场景或者新教学形态的涌现,例如“克隆班”“未央班”、双学位和辅修的开设与管理、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等。

于歆杰指出,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趋深刻。OCW (OpenCourseWare)通过开放课程,使得全世界高等教育参与者能够知道其他大学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影响教师教学法,进而间接影响课堂教学;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使得社会学习者能够以在线的方式学习,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促使课堂教学向着混合式的方向转变,进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使得几千万校园学习者能够以在线的方式产生“教与学”和“学与学”之间的高质量实时交互,教师能够实时、互动、异地、分散地让成千上万人实现高质量的学习,进而重新定义课堂教学。

于歆杰最后总结说,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以在线的方式实现“育人”和“育才”,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大考”。我们应当秉承“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理念,熟悉实现“信息投递、学习反馈、知识众筹”功能的在线教学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碎、动、减”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大规模实时交互式在线教学”,确保“实质等效”。

“春风讲堂”系列讲座以雨课堂形式面向全校师生直播,旨在使清华学子不仅具备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勇气,更具有古今贯通、博学中西的“全人”通识素养。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讲座通过清华大学官方微博、抖音号、快手号、B站号、百家号、新华网客户端、央视频等平台同步对外直播。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 婷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