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11点至13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徐晓茜使用在线会议的方式,在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南京大学在疫情期间首个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案例。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抗击、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在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研究生院第一时间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部署,公布了《研究生院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工作方案》。方案中特别指出,为了不影响3月份申请学位的研究生,特地对时间节点、程序、答辩形式进行了人性化的安排。例如:具备条件的,经过报备,可以采取线上答辩。这既是落实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指示与要求,也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南大传统。
目前疫情依然严峻,研究生学位论文采取线上答辩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徐晓茜2014年自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留在化院继续深造,是一位五年制直博生。
“本应该2019年毕业,但中间因为怀孕生孩子耽误了一年。去年底我和院里商量了答辩时间,2月17日开学,20日就答辩。春节期间疫情蔓延,我赶紧电话联系了导师周东山教授,问是否要延期答辩。导师说校领导目前正在研究相关方案,建议我试着申请学校的线上答辩。”徐晓茜说,两天后,学校竟真的出台了方案,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张艳副院长第一时间把相关通知发给了她,表示支持她线上答辩。博士生徐晓茜、导师周东山教授及其课题组,经过与研究生秘书汪洋立老师协商具体方案,认真细致地做好提前公告、预约网上会议,最终获得了研究生院学位办同意答辩的批准。
“在申请线上答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徐晓茜说,“现场答辩的步骤十分繁琐,当时也打过退堂鼓,但导师和辅导员老师一直鼓励我,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起想办法。”
作为南大首个线上答辩的学生,徐晓茜同学的博士答辩公告在校研究生院官网公示后,迅速引发火热关注。当天的答辩利用腾讯会议远程视频技术平台进行。与普通答辩现场不同的是,答辩会的所有成员都地处不同。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担任,委员由东南大学吴富根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周晓燕教授、南京大学薛奇教授、南京大学汪蓉教授组成,李林玲副研究员担任秘书。他们有的在南京家中,有的在学校办公室,还有的在无锡、深圳等地。
原定答辩时间开始后,虚拟会场瞬间涌进了100多个人。“这里面有业内人士,也有些看新鲜的,但这100多人都有共享屏幕的权利,每个人话筒都可以开放,这就会对我的汇报造成影响。” 徐晓茜说,部分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多次尝试后仍无法顺利进入会场。
为保证答辩有序进行,经紧急磋商,委员会重新申请了会议室,并将原定于9:30开始的答辩会议推迟到11点举行。在严格执行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正式答辩标准的前提下,在线上会议室参加和旁听答辩的40多名师生同行共克时艰,高质量地完成了南京大学首次博士学位论文在线视频答辩。
“这种形式非常好,大家不用提前去借场地,布置会场。我只要在家里安心的准备我的线上答辩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线上会议,的确是更加公开透明的。”徐晓茜认为这样出来的成果更加过硬。当然,线上答辩的推广,还需要解决线上人员控制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徐晓茜学位论文题目是《氧化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在答辩PPT汇报阶段,徐晓茜详细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形貌的氧化铁及其复合产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这三种材料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优势。在专家提问阶段,答辩委员会专家对“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氧化铁复合材料是否能在工业上实现量产”及“与目前同行的工作和市场上的产品相比,工作中有哪些特别的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徐晓茜同学针对答辩委员会专家所提的问题进行了实时答辩。
答辩完成后经过答辩委员的线上讨论,投票表决,一致认为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和答辩过程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建议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学位。
为了确保学位论文线上答辩的公开、真实、完整、可记录,让网上答辩经得住检验。整个答辩过程,以及后续的匿名表决环节都做了录屏、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学位申请材料提交也将采取线上提交方式,在学位管理系统学术成果模块提交。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俊杰教授表示,抗“疫”是眼前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们既要抗好“疫”,也要在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研究生的正常毕业。为了做好这次在线答辩,研究生院反复研究,在国家政策许可的前提下规范、优化程序,目的就是既便利同学也确保质量,从结果看,这个目的达到了。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