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蓉城聚贤才,蜀道文脉续新篇。近日,首期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工作坊在成都市青羊区汇文·文化产业园拉开帷幕。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蜀道研究》主编陈涛,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政办主任王方国参加会议。
本期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工作坊由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20位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陈涛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他回顾了西华师范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蜀道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介绍了蜀道研究院及《蜀道研究》期刊建设情况。围绕蜀道研究的深化与创新,陈涛提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整体史观,系统梳理蜀道的复合功能,拓展研究维度;要强化学术深耕,聚焦关键领域产出标志性成果,推动蜀道研究范式创新;要构建开放格局,打破时空与学科壁垒,促进协同赋能,期待与会学者共同助力蜀道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社教教授在致辞中阐释蜀道的交通与精神价值,以及秦岭与蜀道的“共生关系”,期待两校学术期刊互动形成“互补共生” 学术生态。同时对青年研究者提出“扎根历史、关注现实、勇于创新”的建议,期待加强多方合作,推动蜀道研究深入发展。
在“分坊”研讨环节,王社教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周宏伟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副主编刘景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分别作为坊主,主持四个工作坊的研讨。20位参会青年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围绕“蜀道历史地理考证”“蜀道文学文化传播”“蜀道遗产保护利用”“区域治理研究”等主题汇报参会论文,在各坊主引导下展开深入交流,为蜀道研究多角度碰撞思想、凝聚共识。
在“合坊”交流环节,各坊主围绕坊内成员汇报的参会论文予以总结点评。坊主们结合自身在历史地理、学术期刊编撰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既肯定了论文中展现的研究价值与创新视角,也针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内容深化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为青年研究者完善成果、深化蜀道研究提供专业指导,推动交流从“成果分享”向“精准提升”进一步延伸。
本次工作坊活动为与会青年教师及研究生提交的优秀论文颁发了奖项。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