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强化应用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来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5-10-10 16:06:41   340 阅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今天的“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栏目,一起来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段雪峰谈强化应用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强化应用导向,实施分类培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段雪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为贯彻落实中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研究生院立足学校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积极服务广西和区域产业“三化”“三链”发展,依托桂电南宁研究院、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和广西高等研究院,以“需求导向、深度融合、质量为本”为原则,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导师管理、创新实践等环节全面发力,着力构建全链条产教融合育人新体系。

一、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招生专业结构

(一)优化招生专业布局

紧密围绕广西及周边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和规模。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师资、培养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设立企业导师专项招生计划,由企业导师作为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导师。

(二)拓宽生源渠道

加强招生宣传,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展示学校工程类专业特色、优势资源和培养成果。完善招生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构建多元化招生宣传平台,除传统宣传渠道外,充分利用学校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学校研究生招生信息、学科优势、导师风采、学生培养成果等内容。

(三)完善选拔机制

优化招生考核方式和内容,突出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和要求,增加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考试内容。在招考复试环节加大实践能力考核力度,设置实践操作考核环节,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际工程任务或案例分析,考核其工程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依托桂电南宁研究院“113”工程和广西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产业导向、人才培养、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的校企协同新模式。聚焦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实行“一生一计划”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将企业技术研发任务转化为研究生培养项目。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实施“双导师”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搭建“线上+线下”协同平台,实现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无缝链接。

(二)重构课程体系

严格对标各专业教指委要求,邀请行业领军专家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建立“学校—企业—研究生”三方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同育人座谈会,动态优化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核心课程、校企融合课程、案例库、“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核心模块,确保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产业需求形成闭环,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模块占比,推行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模式。

(三)完善实习实践管理和考核

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全过程管理,构建“过程+结果”双维度实践考核体系,制定可量化的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将研究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贡献度、解决工程问题的成效、企业导师评价纳入考核核心内容,全面提升工程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提升指导能力

(一)改革导师遴选与聘任机制

推动导师角色从“学术研究者”向“产学研协同育人导师”转变。在遴选标准上,从侧重单一学术背景转向注重复合工程背景,构建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工程实践的高水平导师队伍。遴选具有突出科技攻关、主持重大工程项目、专利成果转化、行业咨询等实践项目的导师为专业学位导师。实施“产业导师”聘任计划,引进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高水平技术专家担任主导师。

(二)深化并规范“导师组”负责制

从个体指导转向团队指导,打造由校内导师、企业专家、跨学科教师组成的导师组,形成协同指导合力。明确导师组权责清单,细化校内导师在理论指导、方法论传授、学位质量把关等方面的职责,企业导师在提供实践课题、技术指导、行业标准融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责任,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鼓励由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一名研究生,培养其系统思维和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导师成果多元评价与激励体系

从论文导向转向能力与产出导向,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创造产业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分类评价导师成果,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校企合作项目、技术解决方案、行业标准制定、成果转化效益等纳入导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完善导师团队激励体系,对指导研究生取得重大应用性成果(如成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成果产业化应用)的导师团队给予荣誉奖励,并在招生指标、资源分配上予以倾斜。

四、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一)重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以“技术先进性、实用价值、创新程度、经济效益多维评价体系”为依据,突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考核,制定工程类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将工程类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分为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五种形式,并明确每种形式的基本定位、选题要求、内容要求和规范性要求。根据学位法分类培养的要求,同步修订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更新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研究成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成果的形式除了学术论文,还包括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获奖、案例库、公开出版著作、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规范)、艺术作品、技术报告、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制定应用型论文分类评价标准,为五种形式学位论文分别制订评审说明和评审意见书,逐步建立符合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体现电子信息特色的教育评价新机制。

(二)完善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评价理念,突出专业学位实践导向和应用价值,构建涵盖学生、学院两个层面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优秀应用型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在就业推荐中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建立应用型专业学位论文比例考核指标,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学院给予年底绩效考核优秀。

(三)构建校企精准对接机制

充分利用桂电南宁研究院地域优势和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广西高等研究院技术优势,服务广西和区域传统产业“三化”转型及前沿产业、未来产业的“三链”发展,主动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建立工程问题题库,实现校企精准对接。一是建立对接平台,形成企业真实工程问题征集和发布机制。二是建立企业专家库,强化企业专家在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的指导作用。

五、深化产教协同与竞赛改革,提升工程类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一)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强化导师协同育人效能,深化“一三六”研究生教育培养工程体系与产教融合场景衔接。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这一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研在桂电”育人矩阵。构建“党建+导师”双轮驱动体系,将研究生“双百”创建与师生支部联学共建结合起来。建立导辅协同能力提升机制,明确导师与辅导员在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职责,将导辅协同成效纳入导师考核与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深化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推进学科竞赛与产教融合深度协同。紧跟广西“人工智能+”战略契机,探索在心理、体育等非专业育人阵地创新“AI+文化”等跨界活动。

(二)升级“三位一体”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与企业需求对接机制,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联合飞腾、小米等企业设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大赛”企业赛道,推动竞赛向更高水平发展。以“一院一赛”为基础,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导向型”学科竞赛赛道(如研电赛企业赛道),将企业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竞赛课题,将企业前沿技术标准融入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将学科竞赛获奖(尤其是企业命题赛道)等同高水平论文纳入工程类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形成“项目孵化—竞赛培育—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教协同模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