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辉煌的六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人才强国建设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2024-11-04 17:34:50   589 阅读

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本科生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培养新时代有灵魂的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努力使“学在华科大”内涵更丰富、文化素质教育载体更多样、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更显著。

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大思政”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大力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必修课程群和以“深度中国”“科学家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特色的思政课程群建设。两个单位获批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校级本科专题教学研究项目工作,47个项目获批校级专题项目。构建全域统筹的课程思政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四进”建设工作,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创办刊物《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出版国内首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指南》等课程思政系列丛书12本,《电路理论》《医学导论》两门本科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我校创办的课程思政系列刊物

持续优化本科生招生选拔机制,助力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统筹、三项举措”工作思路,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全面推进“本科生源质量院系负责制”,充分落实院系党委主体责任,结合各院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特点和招生工作基础,制定“院系自身+对口责任区”双目标,明确任务举措,促进招生与院系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出台《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编制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计划编制管理办法》和《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来源计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办法》。近六年来,我校在全部招生省份实现最高分位次值、平均分位次值、最低分位次值均连续创历史最好成绩,卓越生源人数稳步提升。

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力推进“四新”建设,落实本科教育“50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419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和“四卓越”系列管理办法。自2018年以来,我校共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力学、基础医学7个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入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及未来科技园建设试点。推进医教协同,加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培养卓越医师。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与改革,获批10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5项教育部新文科项目。牵头获17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大力加强本科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成绩斐然。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8年以来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数字经济等22个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专业获批,并于2024年首次招生。2018年以来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省级153门。118门课程首批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出台《华中科技大学教材建设“十四五”规划》《华中科技大学教材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选用境外教材管理细则》《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教材出版专项奖励办法》等系列教材相关管理文件。组织开展学校本科教材建设“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工作,编制校级“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建设目录,校级“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339本。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2位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种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5种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023年,“智能制造”和 “智能建造”教材建设团队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2024年,《融合新闻学》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

持续完善学校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深化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按照“学生中心,统筹规划,校院共建,公共优先”的原则,着力构建四层次本科实验教学保障体系。投资超过亿元建设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打造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课程,获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积极筹备建设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以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为目标,满足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和拔尖人才培养需求,始终服务教学改革、引领教学模式转型,推动学科充分融通、空间共享复用。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服务学生主动实践,高度开放、集约共享、预约使用的实验室软硬件支撑平台。

不断强化教师教学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之一,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深度融入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以教情和学情调查为基础,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为目标,顶层设计教师教学发展三大体系: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学咨询服务体系和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评价体系。积极建设教师教学发展师资队伍和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2018年以来举办工作坊、讲座、观摩课、示范课、教学沙龙、教学咨询等各类教学发展活动1042期,培训人数达18304人次。近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我校获奖总数共计1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奖等级和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位列湖北省第一。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左起:刘洋、刘伟、褚倩、郭炜、万琳)

持续拓展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体美劳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出台“体育20条”“美育20条”“劳动教育20条”,将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五育并举,落实“一生一技”“一生一艺”,构建了“以体塑人、以美化人、以劳强人”的育人新生态。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丰富课程项目,2024年巴黎奥运会,我校学子共收获3枚金牌、1枚铜牌,在世界舞台展现了华科大风采。艺术学院面对全校师生的不同艺术基础与审美需求,通过公共选修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美育审美体验、美育试点学院等方式,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开设20余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全面浸润美育“一生一艺”教育。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以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主体,辐射全校的劳动教育格局,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80门劳动教育课程。



我校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夺金学子

大力弘扬文化素质教育,让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坚持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念为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建设方案。成立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继续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每年设立校级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项目10项。加强社团工作建设,持续打造“风华竹韵”、“玉兰诗会”“校园越剧青春风”“华工杯”书画比赛等系列品牌活动,激发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热情。加强选题策划和讲座嘉宾的遴选,积极营造讲座氛围,邀请一批名家莅临人文讲座。编辑出版《永远的丰碑 无限的思念——杨叔子院士纪念文集》。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融、通俗与高雅相通、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2024年东九“玉兰诗会”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育人平台、科技平台、转化平台”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双向百分百”计划,近五年累计立项大创项目11036项,覆盖面超过90%。单设本科生自然科学创新基金,支持本科生原创性科学研究。获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双创学院”等9个创新创业国家级平台。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前九届“互联网+”大赛金奖总数、第十八届“挑战杯”团体总分均位列全国第2。



我校参加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师生合影

披荆斩棘开大道,扬帆远航谱新篇。过去的六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将以学校即将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为指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培养模式,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行动计划”,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育人优势,培厚拔尖创新人才生长土壤,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