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建校115周年|“兰韵流年 感念师恩”——忆吾师两三事

来源:兰州大学  2024-08-23 16:24:16   590 阅读

一直想写点什么,总觉得在兰大受教七年,对我的老师内心总有一种感恩,更觉有一份亏欠。在学校建校115周年之际,写下三言两语,怀念吾师,感谢吾师。

与老师相识是在2015年的深秋,当时刚接触社会学不久,对专业一无所知,而我自己一直有“把事情搞明白”的习惯。当时疯狂阅读社会学的各种书籍,现在想来大多都是“误读”了。而真正引我入门的就是我后来的硕士导师,兰州大学社会学专业陈文江教授。



陈文江老师

我们社会学和哲学的本科生在当时是要上各自专业通识课的,正如我们要上《哲学概论》,哲学专业的同学也要上《社会学前沿》。我记得是在天山堂大教室,有一天是陈老师的课,当时我也没什么概念,只是按部就班去听课。而这堂启蒙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很多细节还历历在目。当时陈老师从晚上六点半一直讲到九点半,中间没喝水休息,站着讲了三小时,下课之际他仍意犹未尽,这深深震撼了我。后来与一位社会学系的老师闲聊,他说陈老师是一位特别喜欢给学生讲课,尤其喜欢给本科生讲课的老师。与陈老师相识九年多,他的这一点爱好至今保持。

今年五一假期我去旁听了陈老师的课,已经六十三岁的他还是三小时不停不歇站着讲课。下了课在电梯里,我说“老师您还把自己当年轻人呀,您讲累了就坐下歇歇”。陈老师严厉“批评”了我,说“这世上哪有坐着讲课的老师,选择了这个行当,就得站着讲……”我顿时不知道说什么,我就说我是担心您身体。他笑了,说“一天到晚瞎操心,好好把工作干好……”作为一名教授,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躬耕讲台,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坚守。陈老师也多次说过,他最喜欢的不是做了多少项目,开了多少讲座,而是给本科生讲好课,因为“你们的眼神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我没有问过,我只是觉得要好好读书、认真听课,如此才不辜负老师的教导。

后来陆陆续续听了陈老师讲的《社会问题研究与教学实践》《道德社会学》等课程,一方面深深被老师“讲大课”的师者风范所折服,另一方面也被老师讲课的内容屡屡感动。

善教者为“大先生”

记得在大三讲《社会问题研究》专题课时,陈老师鼓励我们自选课题,自己做研究。我们每个人都写了自己的选题,老师逐篇讲评,耐心而细致。然而,他对好多青年教授总是严肃指出其问题,丝毫不留情面,对硕士和博士的开题报告总是“一顿批”,师门例会上可以说没有人能“笑着退场”。一般来说,本科生的课程选题会比硕士、博士的开题报告成熟和深入吗,或者极端一点,会比青年教授写得好吗?但他在讲完本科生的课题后,照例总是一通“声情并茂”地夸奖。看似态度不一,背后实则是陈老师对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智润心”的智慧,这还是我后来和老师求教时他无意间透露的。他总说,对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态度,“该鼓励的要鼓励,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收拾’的要‘收拾’。”他也不是真的“收拾学生”,他只是说态度的严厉与否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好、“带好”。陈老师也常对我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对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极端负责、极度认真。

有情怀者为“大先生”

回想陈老师在“照例”夸奖的环节,不是讲具体的内容,内容很多时候好像无关紧要一样。对我自己来说,当时的课程内容基本上全忘了,要翻翻笔记才能想得起来,但是陈老师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却牢牢在我内心扎根。他总说,“我看了你们的材料我觉得很欣慰,我觉得社会学系没有白培养你们三年,我从你们的报告里边能读出你们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你们是一群善良的孩子……”我所受教的那一年,大家的选题都很前沿,有做“西部乡村反贫困实践路径研究”的,有做“农村妇女权益表达研究”的,还有的同学研究身边人、身边事,比如做“兰州大学后市场拆迁的社会机制研究”。我想,这正是社会学专业内在的学理要求,学科特性决定了我们应走进社会,关照现实、关怀弱者。另外一方面也和陈老师的教导有关,他自己就是一个对上述方面有深刻体察和关怀的学者。记得2018年老师主讲《道德社会学》,那段时间正好发生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江苏“昆山龙哥案”。我记得当时陈老师上课,我坐第一排,我看他面色凝重,以为发生了什么让老师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就看到他把随身的东西一件一件慢慢放在讲桌上,接着关掉幕布,关掉电脑,向我们扫视一圈,顿了一顿,开始讲话:“最近的新闻看了吗……学社会学的不看社会新闻不行啊……昆山发生大事了,知道吗?”众人有回答知道的,也有回答不知道的,老师也没追问。我知道这种时候他的“情绪”已经积压很久,要“爆发”了。他说“我对这个社会的道德一直比较有信心,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听说要判防卫过当还是故意杀人……现在怎么处理才好,你们给我个答案”。半分钟大家不接话,后来又说了很多话,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陈老师最后对我们说“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你们在这种事情上要清醒,如果你们也不分是非,那我真觉得这门课我白讲了。”陈老师的这番话,六年之后的我回忆起来仍然感动。

中国古代的圣贤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我无意替老师攀附圣贤,但我觉得,陈老师的言传身教,无一不是在“立德”“立言”精神内涵下的具体实践!“大教授”“大先生”合当如此!

受教多年,学到的太多,回忆起来没完没了,暂且止于此处!“知止”,也是陈老师教给我的人生智慧之一。以两三件小事,忆吾师,谢吾师。

(作者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王家裕,现就职于中交天津航道局华东公司)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