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河北日报》深度报道我校新工科建设情况

来源:河北科技大学  2024-02-23 14:50:58   637 阅读

2月23日,河北日报以“河北科技大学 大力开展新工科实验班、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的新探索”为题,就我校新工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

感受学科交叉融合的跨界学习,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学校—企业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河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大四学生张宇欣切身感受到了新工科建设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科技大学瞄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以新工科理念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大力开展新工科实验班、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建设:以新工科理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作为省属本科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和专业集群,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立光说。

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如何做好新老专业协调,让专业建设符合新时代需求,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北科技大学精准把握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增设新专业,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专业培养体系。

2023年,学校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对接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等河北12大主导产业,新增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近年来,我们持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停招了商务英语、公共艺术、新闻学、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等8个专业,撤销了无机非金属工程、交通运输2个传统工科专业;增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工程、电子封装等4个新型工科专业。”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樊金玲介绍,今年该校将计划停招服装设计与工程、戏剧影视导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4个本科专业,新增生物制药、表演2个本科专业。

除了升级原有专业,河北科技大学还打通学科专业“孤岛”,先后开设了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智能建造创新实验班、生物医药工程实验班,融合多个学科,培养新工科人才。

“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瞄准前沿交叉领域,带动优势学科人才培养升级,是发展新工科的一个重要路径。”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李铁军说,该校通过深入调研河北和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趋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需求,进一步优化学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课堂变革: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新工科建设不能仅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几位带着“行李箱”进课堂的老师,他们是电气工程学院《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团队的授课老师。

“这是我们课程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实验箱,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可以现场进行验证,确保理论知识真正掌握到位。”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主任杜云介绍。

这门课,授课教师不仅将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和赛题引入教学,还将企业专家请入课堂讲解企业的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案例,并自主开发了便携式实验箱和“云实验平台”,让学生随时进行实验。通过学习,多名学生应用课程知识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课程以产出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产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贴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的办学目标。”杜云表示。

用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成为该校课堂变革的重要方式。

张宇欣至今记得,大三下学期开设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令同学们脑洞大开。

课程老师授课之初就告诉大家,这学期要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个设计任务,根据所选任务开展系统建模与仿真。

这样的探索性课程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做了多次独立的仿真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各分区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学习中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不断尝试,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张宇欣回忆道。

围绕教学目标,基于课程中心等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河北科技大学在全校范围推行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以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的方式,真正在课程中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崔彦平表示。

实践环节:打造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不断打造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2021年,河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与北京精雕集团建立了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双方合作建设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商讨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联合实验室成立后,我们定期进行前沿技术讲座,帮助学生用较短时间掌握前沿动态。对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授课,让学生‘边学边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河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教师牛智介绍。

此外,河北科技大学还与长城汽车、石家庄天远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智能装配、智能加工和智能运维校外实践平台,增加学生的校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联合河钢石钢等5家企业申报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并推荐参评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知道如何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企业参与教学的过程,可以促使高校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及时跟随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我们逐渐加大校企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直接的教育。”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发堂表示。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教育”变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手段。除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方式,对学生更为直接有效的教育就是把企业设备、生产流程等引入课堂。

去年,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河钢石钢开设的《低碳型超高功率电弧炉炼钢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这门课以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应用型冶金人才为目标,不仅把河钢石钢引进的国内首台套预热型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搬”进了课堂,还创建了以电弧炉实际生产为原型的虚拟场景,运用三维建模、动画等技术手段,高度仿真了全流程操作过程,解决现实中冶金人才培养摸不到、看不清实际流程操作的瓶颈。

据了解,自2019年课程上线起,该项目已经为校内外2000多人提供服务。“在这里,我们可以完成随机目标钢种的冶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王爱双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校企联合育人,河北科技大学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李发堂以智能制造创新实验班为例介绍,该实验班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近两届毕业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60余项,发表论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人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100%。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