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同话沪滇情缘,共谱振兴图景:中文系党委师生赴云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复旦大学  2023-08-01 17:44:47   939 阅读

为引导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助力云南永平县龙街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文系党委于7月10日至14日,组织师生赴云南大学和永平县龙街镇开展以“行走祖国大地,投身强国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回溯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时代精神,探访对口支援乡镇,领略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壮丽图景,在调研走访中探索感悟,着力推进高校专业智慧、优质资源在西部地区共享共建。



大学之设:共话联培协力,更悟“刚毅坚卓”

微风拂翠湖,踏入云大校门,沿九十五级台阶拾级而上,迈入会泽院,典雅厚重的气韵扑面而来。这是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所在地,历史展厅与复原展厅错落有致的陈设,重现了云大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



在博物馆讲解志愿者的引领下,复旦中文系师生们回顾了云大百年历史,感受其“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体会其“立足云南、服务国家、面向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背后所承托起的国家重任、所肩负起的人才培养之担当。



7月11日上午,为进一步深化云大文学院与复旦中文系在党建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两院系在云大会泽院会议室展开研讨交流,共话对接合作的各项细节,为深化两院系合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东代表云大文学院对复旦中文系党委师生一行表示欢迎。他对复旦与云大“联培生项目”的合作发展进程做了介绍,述说了复旦对云大的全面支持以及两校之间的深厚情谊。结合2023年4月“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论坛”的召开,王卫东对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中原典导读、精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思考建议。





复旦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岳娟娟对云大文学院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就系党委所属单位党支部设置、党员发展情况、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与云大文学院党委书记赵永忠进行了分享交流,强调本科生党支部应注重发挥党员蓄水池功能,学生支部与教师支部共建发挥了学术育人与党建育人的合力。云大文学院副院长陈芳、党委副书记何丹娜,以及各专业负责人和文学院的复旦中文系友代表参加了座谈研讨。

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支部活动的开展与传承”“社会实践课程设置”“艺术素质教育发展”“‘联培生项目’细化研讨”等话题,秉持“想云大所需、尽复旦所能”的理念,与会老师们积极分享经验,展开深入交流,并对即将来复旦中文系学习的五位联培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解答。

申城之滨,海纳百川;春城之水,奔腾不息。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表示本次交流收获颇丰,对加强日后两院系之间更加紧密且深入的互访学习充满期待。



7月11日下午,中文系师生走进西南联大旧址和西南联大博物馆,亲身感受这座仅存在八年的临时大学,如何培养众多大师级人才,创造教育史上的神话。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声中,师生们为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和文人风骨所震撼,更深刻感悟到教育同国家、民族命运之关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所说:“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凝心力,因地制宜谋发展

2012年,复旦大学对永平县定点帮扶工作启动。回望复旦与永平携手同程、共谋发展的十一年,复旦的“创新力”转化为永平发展的“加速度”,用实际行动和帮扶成效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此次考察中,师生们前往永平县龙门乡、博南镇,实地领略“真情帮扶助脱贫、校地携手奔小康”的振兴画卷。



在龙门乡,师生们饱览辛勤耕耘的锦绣画卷“龙门梯田”;驻足“五孔石桥”,见证永平人民投劳112万个工日修筑滇缅公路的沧海一粟。深入“官庄寨子”,感受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同住一个村,同护一方水,同爱一个家”,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缅怀杨建章烈士,传承其革命精神。



一片茶叶搭载脱贫攻坚重任,飘香永平。师生们还前往“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参访。2004年,在永平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永平博南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考察论证,在博南山最北端选择了平均海拔2400米的地块试种茶叶,突破了茶叶传统的种植极限区域。茶园不仅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还通过“博南山生态茶庄园”的建设,发展了博南山茶文化体验旅游,推动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博南镇曲硐村是“博南古道”的咽喉,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落,对当时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多年来,曲硐村坚持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推进”,坚持走“党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治理、保护开发”的新路子。



师生们在曲硐村民族文化馆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和四个“必然要求”内涵,领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漫步曲硐村历史文化街区,踏过石板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沐浴民俗民风,感受各民族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

资源共享:调研文旅开发,助力基础教育



实践调研的第三站,师生们在龙街镇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龙街镇村庄、小学,考察了解乡村振兴现状,调研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情况。相关专业老师针对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创建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村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与对口支援的乡村完小共谋未来发展。



古富村地处永平县龙街镇东北边,近年来,古富村党总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先后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建设工程,积极强化对各族群众的精准服务,形成了一套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古富经验”。

十字口位于龙街镇普渡村的北部,片区内有88棵千年古核桃树。据介绍“这里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数量最多,最集中,造型最美的‘四最’古核桃树群。这些古核桃树,见证了十字口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也是这个千年古寨的‘重要经济支撑’。”



基于古富村“多元一体”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和普渡村十字口“千年古核桃树群”的特色,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文艺学党支部书记张勤老师,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协作共进进行了解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复旦大学定点帮扶永平“扶贫扶智,人才兴县”的战略指导下,龙街镇多所小学稳步发展。此次调研,师生们走进龙街镇中心完小、桂新村完小和田心村完小考察,在与当地老师、学生面对面交流中,领略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多元发展。



龙街镇中心完小在2020年被列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依托龙街镇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非遗资源优势,结合非遗进校园工作要求,该校组建了嘎蒙卡兜、苗绣、苗调、芦笙吹奏、葫芦丝吹奏五个非遗兴趣班,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对传承非遗项目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兴趣班教室,小学生们精美的课后实践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大课间《嘎蒙卡兜》表演,传承了苗族文化千百年来的精华,受到省、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组织的多次表彰。





自2023年起,复旦中文系党委对口支援桂新村完小,系党委坚持线上送课和线下捐赠有机结合,积极调动广大师生以资源输送的方式携手当地,推动桂新村完小向现代化发展迈进。在学校图书馆,整齐排列着复旦中文系党委和生命科学学院党委教师捐赠的书籍;在计算机室,岳娟娟书记向桂新村完小送上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使东西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设想落地实践。



在田心村完小,师生们参观了国防宣教室,感受到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地人深刻地意识到“短期靠资助,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与实践性。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将知识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孩子们培养成建设和发展永平的生力军。



沪滇有爱,山水情深;千里相携,共谱新篇。在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入考察对口帮扶乡镇,立足当地文化特色资源,着力推进高校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在西部地区共享共建,是复旦中文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师生们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真切领略到国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且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涵养了家国情怀。

中文系党委将以此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凝心聚力,为加快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和永平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