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3个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一

来源:武汉大学  2023-06-01 08:58:26   180 阅读

自1956年以来,经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学科群,学科共走出14位“两院”院士,连续三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和支撑了武汉大学遥感学科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长期以“世界测绘教育之都”享誉世界。以我国测绘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联合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万林艺术博物馆,以及2个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基地,组成了“一室两院一馆两基地”的测绘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集群。

测绘遥感精神基地展示曾在武汉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校友以及对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等测绘先贤,主动请缨汇聚武汉,揭开了当代中国测绘教育事业的壮丽画卷。“极地赤子”鄂栋臣教授20多年11次赴南北极,以冰袋裹尸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为国家争取南极“权益话语权”。李建成院士通过30年不懈努力,实现了数字高程基准精度从亚米级、到分米级、再到厘米级的三次跨越。“大地之子”宁津生院士将“地球重力场”作为毕生事业。刘经南院士“精确定位了卫星每个瞬间位置”,助力开启中国“北斗+”时代。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六位院士坚持25年为本科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被誉为“最奢侈基础课”,宁津生逝世后,弟子李建成接过了接力棒。张祖勋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杰出教学奖”。

遥感仪器历史博物馆、测绘学科成果展厅、空间智能交互厅、数字文化遗产虚拟厅、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展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传承科学家精神、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不断突破“卡脖子”瓶颈,牵头打造珞珈一号、珞珈三号01星、启明星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等空天基础设施。过去20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主办全国科技周、开放日、暑期夏令营、大学教授进课堂活动,每年迎接近3000名中小学生参观研学,形成了“珞珈星、武汉站”科普品牌。测绘遥感学科结合学科特色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了星湖大讲坛、GeoScienceCafé、知卓论坛、坚白高端论坛等科学家品牌论坛或讲座;依托图书、专题网站、新媒体阵地等展示学科院士、专家等科学家风采,向公众全方位传播科学家精神,增强全民科学意识。

中南医院雷神山科技抗疫展厅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袭来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危受命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展厅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及手稿、设备仪器等实物,展现雷神山医院团队白衣逆行的奉献精神和知行合一的科学家精神。

雷神山医院团队克服运行初期的重重困难,通过科学思路和全局思考,制定“边建设、边培训、边收治、边诊疗”的策略,写下《致雷神山医院全体战友》的一封信,将来自全国286家医院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近2万名建设者凝聚在一起。雷神山医院团队将科学技术作为战胜疫情的锐利武器,将“解决问题”作为创新动力,“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经过67个日夜鏖战,雷神山医院取得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成功救治最高龄98岁患者,并实现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患者零投诉。

展厅还以群像形式展示了雷神山医院运行期间,全国各地援助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把病区墙当做画板,手绘涂鸦既有热干面、豆皮等武汉小吃,也有黄鹤楼、户部巷等武汉名胜,还有全国各地的风景以及“众志成城、抗疫必胜”等宣传标语,让“雷神山的墙”成为雷神山医院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成为武汉战疫必胜的一道光芒。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原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复,依托武汉大学建设,2023年与长江设计集团共建。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国际水文科学奖(IHP-VolkerMedal)”等众多水利科学领域大奖。

人才创新高地集聚效应加速释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56人,院士等国字号人才85人次,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42人次。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等,建成武汉大学抽水蓄能实验基地、屈家岭中国农谷实验研究基地等国内外特色实验平台,创新体系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大幅跃升。在水资源系统演变、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综合调度技术等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2000年以后,实验室获国家科技奖励23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电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应用,多年来持续派教师团赴越南、老挝等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室秉承矢志报国的担当使命。建立以来,涌现出一批杰出科学家。有胸怀“国之大者”、长期扎根一线的现代农田水利学科“开拓者”张蔚榛、茆智,有不忘初心、一生奉献的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瑞瑾、谢鉴衡、肖焕雄等人。他们北踏黄河、南走长江,足迹遍布大小河流,参加建设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新时代水利人夏军敢为人先,首次提出水文系统时变增益的非线性机理,引领国际非线性水文学理论发展,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量水质联合调度。钮新强提出全衬砌船闸设计理论,牵头勘测设计引江补汉工程,连接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两大“国之重器”。郭生练提出巨型水库群水资源综合调度理论与方法,成果应用于长江上游水库群综合调度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资源优化配置。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实验室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起精神丰碑。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