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农业大学揭牌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师生参加了会议。
据了解,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基于中华物产与古籍大数据的学术研究与创新中心,旨在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协同创新研究,梳理、探究与呈现中华物产的历史脉络、发展源流和变迁规律,构建中华物产知识库,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成立仪式上,与会专家领导共同为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荣顺宣读新中心成立批文。中心负责人由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包平教授担任。成立仪式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主持。
陈利根在致辞中表示,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以校企联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是将专业化内容和智能化手段相结合,更好驱动资源、技术、人才汇聚的创新突破。他对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充分发挥中心在处理古籍文献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积极为相关领域的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指导,为构建智能化的中华物产知识库、深化中华文明特质研究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二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协同创新研究,紧密联系学术、科技与生活,精准再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脉络,讲好中华物产与农耕文明的历史故事,打造孵化精品化、大众化的地标产品,共同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三是将中心的未来发展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统筹考虑,在推进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探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把工作和成果辐射到田野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发挥出特殊作用,更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张继海简要介绍了中华书局和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承载使命和当前成果,他认为古联和南农合作整理出版农业古籍、构建农业类主题知识库,既是国家、时代的要求,也是双方乘势而为、进一步做好科技、农业文献整理工作的有利契机。他表示,中华书局将竭尽全力把这套珍贵的农史资料编辑好,高质量影印出来,并配套开发数据库,让更多农史专家、学者得以便捷利用、深入研究,使之成为农史研究领域的必备参考,推动中华物产研究的热潮。
卢伟在致辞中表示,物产是地方志中的一个重要类目,是农业的核心体现,方志物产是再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是联通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全球中国的桥梁枢纽,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他表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决心继续发挥古籍整理研究主阵地作用,团结全国高校广大古籍工作者,加强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工作,努力推动古籍工作进一步繁荣发展。
盖钧镒院士在讲话中表示,中华文明的发展、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老百姓的“食衣住行”密切相关,农史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积累非常重要,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中心的成立,将农业古典文献进行数字化出版,让中华传统文明变成能供领域内研究者和社会公众查考和探讨的“活字典”,意义重大。盖钧镒希望与会各方以中心成立为契机,共同探源中华农业文明脉络,打通考古、古文献,以及现代生物信息基因比对这3种路径,为相关物产的中国起源正名。
樊志民教授在发言中用5组关系肯定了中心成立的意义。一是中心的成立厘清了协同性研究和个体性研究的关系,做到了有组织的科研和科研特色亮点的统一;二是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机会深度合作,为中华物产与文明探源贡献智慧;三是立足“两个拯救”,中心的成立将拯救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可能带来的物产濒危,中心目前的工作也是对方志物产“红本子”这些珍贵典籍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数智化再造的使命之举;四是做到两强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华书局的强势资源汇聚为今后的创新开拓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五是抓好两个典型,中心以海南和江苏为案例开展全口径物产资料整理,这两个地域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为物产史的挖掘提供了很好的切口。
据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介绍,在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合作中,公司将重点聚焦几个方面,一是整理并影印出版南京农业大学重要馆藏资源,即1956-1958年万国鼎先生主持编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手抄本方志物产资料》,同时建设“方志物产全文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出版。二是合作开展中国古代物产文献的智能化研究和自动化处理,构建中国古代物产大全知识库,分省逐步整理出版“中国物产大全”。三是与领域专家合作,将古代物产与现代物种资源对接,服务于农、牧、林、渔等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同时,在更大范围内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接,实现对中华文明的探索、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负责人包平以《数字人文赋能下的物产研究》为题,从“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一方物产育一方人”说起,介绍了物产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关联,以及团队近年来围绕方志物产史料从手抄本到数字化、数智化的挖掘呈现。包平表示,围绕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团队将重点聚焦“持续不断的物产文献收集与数智化、物产史研究方向的学科构建、关键技术与学科交叉的开拓以及物产史料的应用”这4个方面,努力做到物产文献的应收尽收,实现智能获取、智能标注、智慧解读;强化物产与人类文明、农耕文明的协同研究;拓展与政府、企业等多主体的合作,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打开新场景,探索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路径和模式。
圆桌会议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物产资料的智能挖掘整理、专题研究与公众呈现”“物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案例分析”“物产资源有效链接种业、中医药、土特产、文旅等相关产业”以及“校企联动助推古籍领域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