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人文社科处与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题座谈会,校人文社科专家学者代表参会。
副校长丁艳锋传达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骨干,要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和重大政治任务,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南农力量。
校人文社科专家学者代表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交流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江苏省社科名家、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钟甫宁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我国发展要依据国情,要深入了解国情现状和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制定县级的多维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并将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指标体系,引导农村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将更好地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此外,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变化大,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地方通过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管理条例,县级以下的乡镇要尽早地通过立法形式来完善加强组织建设。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应瑞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体系角度而言,就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强省。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就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八年过去了,江苏省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建议学校,以8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市、区),13个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县为样本,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凝练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江苏道路、江苏样板和江苏经验。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祖云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如何从理论上提炼与总结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点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我们将以长三角地区乡村现代化发展实践为观察对象,以田野观察为主要路径,走向乡村、走向田野,并以东西方比较的视角,概括、总结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在乡村现代化发展中实践探索的丰富案例,遵从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逻辑,在多案例研究中,总结与提炼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组成要素、形成机制及其发生机理,我们团队正在讨论的《乡村振兴学术观察2022-2023》,将以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为主题展开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国清表示,学习领悟和研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论述和部署,需要把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紧密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发展质量的全局和长远意义。同时,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五大方面或领域的战略部署。其中,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板块。二十大与十九大的相关内容和提法相比较诸多异同,在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的基础上,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更广、更深,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不断提升。要实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必须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张龙耀表示,过去10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的金融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银行业资产规模、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新时代下,党的中心任务转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更加重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对我国金融工作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也为新征程下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深化发展普惠金融助推实现共同富裕,规范发展金融科技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易福金表示,从学习二十大报告的字里行间,最深的感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变得越来越自信。这里的自信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不移,来自于百年大党领导下的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制度优越性体会越来越深刻。报告的后半篇是对党领导下各项重大战略的治理宣言,而精神内核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篇章,我体会的核心要义是结合中国实际和当前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我们的时代使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能用、管用的理论,二是在胸怀天下的格局下,提出适合人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案和体系,真正做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做考据研究,更需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带领学生共同了解和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真实问题,为世界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让我们的理论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金融学院教授黄惠春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在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现代化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支付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具体到农业投资领域,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农业领域直接融资比例,如何加强财政支农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目前基层单位农业投资人才十分匮乏,加强农业投资领域管理与实践人才的培养将是我们农业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戚晓明表示,结合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感想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农业高校的社会学专业需要立足专业特色努力培养致力于乡村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扎根农村、立足现实,培养真正了解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第二,立足国家政策与现实需求不断强化社会学学科内涵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热点进一步拓展农村社会学、乡村社会治理等方向的研究。第三,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响应二十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相关要求。探索与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探索学科更好发展的方向。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严斌剑表示,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要有很强的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有很强的经营体系和竞争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很强的韧性。农业高校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自然科学研究应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农业人才的摇篮,我们的人文社科研究为农业组织制度优化和支持政策保障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文学院副教授郑华伟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路径设计,一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是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江亿平表示,党的二十大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大会,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他认为,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青年教师,要肩负起“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与担当,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积极参与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强化农业供应链安全、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等三农问题的研究,为我校农产品物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农业强国建设以及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菊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自强,来自于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根脉的深度了解和坚守,也来自于勇于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展示当代中国智慧与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把中国带到世界的面前”。许多外语教育专家认为,仅限于语言和交际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已经不足以满足外语创新人才的需求。让中国的创新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当代中国风采,让世界更加有效地理解中国,对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以成为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注点,通过加强人才在语言交际、文化传播和专业技能等多个维度的能力提升,打造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和专业本领的、可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中国大国风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人文社科处处长、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建飞代表人文社科处对下一阶段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工作作出部署,他指出,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方面提出种业振兴,巩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具体目标,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具体内容。同时,报告中出现的诸如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等体现新形势的理论表述也值得关注。下一阶段,人文社科处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进一步理解二十大报告,围绕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组织研究阐释,尽快布局、启动研究工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高水平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
丁艳锋在总结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鼓励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在公共媒体发文发声,做好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研究与阐释工作,发挥南农担当,为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