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二十大】我校文科专家和青年学者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四川大学  2022-10-31 10:02:23   341 阅读

10月28日,四川大学人文社科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望江校区明德楼举行。会上,我校人文社科领域专家蒋永穆、左卫民、黄宗贤、夏志强、李辽宁、方正、梁中和,青年教师代表戴路、陈默、陈长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蒋永穆教授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谈了学习体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结合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整合力量、明确重点、开展研究。要立足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瞄准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等重大需求,围绕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策略优化及粮食安全风险防控与系统治理等科学问题,依托“经管法、理工医”跨学科优势,开展基础理论、实地调查与决策咨询,提出粮食安全与种业振兴的经济技术政策研究,探索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与策略,为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引领全国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建议。可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加强研究:一是营养安全目标与资源环境约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二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制度方案与政策建议;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一系列重难点问题;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长效机制;五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若干焦点问题;六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理论、方法与对策。

左卫民教授围绕“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分享了学习体会。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依法治国,且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这意味着将全面依法治国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各个领域。这表明了党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表明了将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工作的一系列深刻论述,是我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以来,又一次更新、更高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法学院将深入学习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法学学科建设,强化一流法治人才培养,包括知识产权人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开展法律博士培养工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法学+计算机、法学+医学等双学位专业建设,培养一流的交叉型、复合型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黄宗贤教授围绕“文化自信自强的艺术表达”谈了学习体会。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样态是多姿的,艺术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整体性。中国艺术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优秀的传统艺术、革命艺术、社会主义的先进艺术,三者彼此相连。革命艺术与社会主义的先进艺术是中国共产党文艺观引领下的基于传统文脉之上的观念创新与形态创新,建构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精神品格。“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内涵与精神品格是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艺术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有重要的使命担当。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知中国、爱中国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未来的建构者。艺术在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征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它是学校与社会美育的重要力量,是特殊精神生产的重要的方式,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路径,是人文社科研究聚焦重要窗口。我校艺术学科与专业应该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彰显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城乡建设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推动富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艺术发展,奉献川大力量。

夏志强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具有极强的理论创新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内涵、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这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理论阐释热点焦点,也是理论研究发力的一个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无处不在,比如报告中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部分中关于基层直接民主的新提法、新论述。我认为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脚点。法律规定的社区群众自治机制,其核心就在于基层民主,而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都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实践。基层民主是直接民主,既然是直接民主就不是代议制那种民主。基层民主要在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践中来增进并得到检验。为做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公共管理学院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一个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机构,整合力量,做有组织的科研,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李辽宁教授围绕“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认识”谈了学习体会。他说,能否深入认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高瞻远瞩、全面系统的理论认识与论断,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政治层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二是经济层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生态层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四是价值目标: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中国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为世界各国人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鲜活的理论创造。

方正教授围绕“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把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谈了学习体会。他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结合教育部和学校要求,深入贯彻到自己的科研教学,落实转化为执行力。要继续推进商理工医融合,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把新商科建设走深走实。关于继续推进商理工医融合,就是要推进“商+理”,深入开展商业人工智能研究;推进“商+工”,深入开展移动互联商业研究;推进“商+工+医”,深入开展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关于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开设新的本科课程,向学生讲授Google,OpenAI,Facebook,Microsoft以及Amazon的商业AI技术,培养能够面向世界经济的主战场,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人才。关于把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就是要实现商学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利用这些新的先进技术来解决传统的商科难以解决的问题。

梁中和教授围绕“中国哲学的守正创新”谈了学习体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明确提出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是百年来中国的哲学反躬自省的结论,也是百年来中国的哲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硕果。中国人的哲学要自信地用汉语表达,用中国人已有的概念和语汇表达,要用中国本有的原创思想表达,相信自己本来的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可能,相信未来通过努力自强,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理论新见地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出了我们自信的来源就是“守正”,朱子说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守正的效验,端守中国哲学命脉源泉,才能真正自信,守正就是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也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唯有不断日新创新,才能踏实实现自强。创新就要吸收外国先进哲学,开放地面对一切理论挑战和困难,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光要为中国人提供新的适应国情民意的哲学,也要给全世界想要学习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人们,提供相应的新的中国哲学,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早日成型。放眼世界,中国目前最有机会吸收全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返本开新走出一条有未来适应性、更具原创性的哲学道路,我们应该为引领人类未来文明继续发展进步而积极探索努力,培养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

戴路副研究员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了学习体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川大历来有深厚的苏学研究传统,新时期,我们要深化东坡文化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陈默副教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科研”谈了学习体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非常有理论深度的概念,不仅是指导我们奋进的方向指南,还是我们认清当下、理解过去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来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可以有不少新的发现和新的解释。我们过去研究近现代史,衡量近代的标尺实际来自于西方。有些著作就完全用物质文明的尺度来丈量我们的历史。这就脱离了中国传统、中国国情、中国实际。回到中国本位、立足历史情境思考,不同的标准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发现一代又一代国人为了国家、民族未来同途同归的努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是理解中国革命为什么成功的“金钥匙”。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不仅可以贯彻于四史教育,还可以灵活运用在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上。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而且,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学术研究所强调的求实、求真、求解,也大有裨益。相信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能够给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带来可能的范式转移。

陈长宁副研究员围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科、理论和话语体系”谈了学习体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重要战略判断一方面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环境,另一方面对我们如何识变、应变、求变,克服风险挑战,把握战略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川大国际关系学院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应时组建,挺身而出。我们将个人成长融于学院发展,汇川成海,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民族复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挑战,有效化解和战胜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立足专业,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学科、理论和话语体系;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安全治理,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围绕“两个大局”下国家对新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能够担当大国外交与全球治理重任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