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传播学会)新媒体国际论坛圆桌论坛“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召开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2022-10-26 09:19:09   306 阅读

2022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传播学会)2022年新媒体国际论坛圆桌论坛 “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在云端召开。本次论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耘耕副教授和李晓静教授主持,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吴飞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张国良担任总结嘉宾,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线上的方式相聚云端,共话智能传播时代传播研究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01_副本.jpg


论坛开场,李耘耕介绍了与会嘉宾,提出了举办该论坛的初衷。今年恰逢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访华40周年,也是中国传播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高速发展的四十年,随着传播实践的变革,传播研究需要重思学科主体性,厘清未来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之道。


02_副本.jpg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从媒介本体论出发,探讨了为什么媒介可以成为建构世界的行动者这一话题,从麦克卢汉到基特勒,全面回顾了媒介哲学中对媒介本体的重新认识。胡翼青以克莱默尔的“媒介本身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作为发言总结。


03_副本.jpg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李红涛教授从实践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对立出发,反思了如何从数字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传播的实践智慧。他指出传播学绝不是超然物外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取长补短,交叉合作,落实到实践上,传播研究应实切关注到学科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上所体现的价值。


04_副本.jpg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周葆华教授展示了计算传播学最新的发展,从六个方面介绍了计算传播学发展的前沿研究,提出了计算的传播与传播的计算都最终要落脚到对人的关怀。


05_副本.jpg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涛教授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我们如何在面对视觉文本时展开框架分析,分享了视觉框架分析的方法论,同时从三个框架层次中提出了五个视觉框架,探讨了视觉框架分析方法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视觉时代。


06_副本.jpg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闫岩教授指出了传播学研究目前数量上的“大繁荣”与理论和框架的“大停滞”之间的矛盾,提醒学界要警惕以研究 “规范性”替代“突破性”的陷阱,同时回顾了传播研究的发表引用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学术科层制的困顿,最后将立足于中国实践的发展传播学视为一条可能的出路。


07_副本.jpg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毓强教授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表示现在谈创新是一个“奢侈”的问题。张毓强教授认为,传播研究在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应当回归到一些基础性问题,包括提问能力的不足以及学术叙事能力的缺乏等,他指出了我们如何能在传播研究的思想性层面进行突破和创新的途径,并提出了摆脱便利样本、重视大众传播范式的当代意义等命题。


08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作为东道主首先欢迎了各位与会嘉宾,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初衷与期盼。她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传播范式研究,提出了数字时代下出现的技术新变和数据重构两大变革以及传播研究的方法创新和研究取向的多元混合,基于对技术变革的反思指出了传播研究在理论创新上面临着的四个痛点问题,最终落脚到构建学科主体性的真问题-新理论的讨论。


09_副本.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朱鸿军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论文编审经验指出传播研究需要顶层设计,在智能传播时代下梳理传播研究核心领域的关键问题,为学科的主体性和合法性而努力,结合自己对县级融媒体现状的大型调研提出了传播研究应加强合力,推出标志性成果。


10_副本.jpg



11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张国良教授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对本次圆桌论坛做了发言。张国良认为,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有层级之分的,一个核心的研究问题应是“媒介(技术与内容)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及其反影响”。吴飞则提出传播研究既需要重视基础性问题,也要考虑创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断层,我们应该鼓励更加在地的田野研究等方式。


12_副本.jpg


圆桌论坛“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新闻传播学子260多人共聚云端,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启发思考。学者们对当今传播学研究现状的进行剖析,总结分析了近年来传播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创新破局之路,也令与会同学们受益匪浅。王同学在会后表示,针对此次圆桌论坛,每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不同视角切入并详细展开讨论,观点详实彼此有碰撞。研究生马同学表示此次论坛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要将自己的研究选择置于整个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框架之中,且更加明确了在传播学研究中应当规避哪些问题、应当立足于什么样的土壤。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青年学子学人如何更好地回应新的时代挑战提供了重要智慧。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