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长王希勤与师生代表共话现代大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来源:清华大学  2022-10-13 09:40:37   4715 阅读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10月6日下午,校长王希勤出席“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在水木清华平台与8位学生代表共同交流探讨现代大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分享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体会。副校长、教务长彭刚,行健书院院长、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俊峰参加活动。



王希勤讲话

王希勤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阐释了“校长有约·同行之道”的内涵。一方面,“同行”指师生同行、共同探索;“道”可以理解为路;学校希望全体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中,与全校教师职工一道,共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另一方面,大学治理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同行之道”系列活动希望通过师生同聚一堂的热烈讨论形成思想观点、发出倡议,最终落实为具体举措并在学校推行。“校长有约”,是以校长的名义发起这项活动,初衷是希望将活动作为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途径,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王希勤指出,如果把大学比作生命体,每个课堂就是生命体的一个细胞,决定了大学立德树人主渠道的“健康”。因此,本场活动聚焦课堂治理,把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框架去考察课堂的各个要素。从师生关系的视角出发,王希勤从课堂的前提、设计、任务、经历、情绪五个维度分析了课堂治理问题,并阐释了师生在课堂中对尊严、发展、劳动、体验、情绪五方面的需要。王希勤强调,老师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同一个人的不同需要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冲突,使得课堂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希望大家在后续能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王希勤向与会学生代表积极参与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够成为一粒种子、一团火苗,引领全校师生把课堂作为研究对象,在科学的范式下深入思考、积极交流、促成改变。

“我们期待怎样的大学课堂?”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围绕现代大学课堂的前提、设计、任务、经历、情绪展开了深入讨论。



俞舒扬、张舒悦、周佳祺、王与时分别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有的课程重要的不仅是铺开一个知识体系,它同时能带着师生一起去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我把它称之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管学院2021级博士生俞舒扬表示,更希望能够在清华体验到更多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学院外文系2022级本科生张抒悦结合专业学习体验提出,课堂的设计应该考虑给质疑和批判留出充分空间,翻转课堂的形式或许是解决方案之一。

工物系2019级本科生周佳祺结合自己的暑期支教经历分享了对于课堂的想法: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个人生命体验和经历不但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知识,也能让学生变得自信更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这门学科的热情。

自动化系2019级本科生王与时表示,课堂上师生之间传递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绪价值。在课堂治理视角下,情绪价值的传递是双向的,老师的激情会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的热情也在肯定老师的激情。



交流现场

活动中,与会师生纷纷结合自身的教学、上课经验,分享了关于如何改进课堂、提升课堂体验的思考和体会。



与会人员在工字厅合影

会前,学生代表在王希勤和校团委书记余潇潇的带领下参观了工字厅。

“校长有约·同行之道”活动旨在搭建师生共同参与现代大学治理的平台,每期设置一个议题,强调学生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重要性。在筹备期,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建议、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案例、系统组织读书会和交流会深入研讨;在现场,通过鼓励思维碰撞等方式营造有互动、有思辨的交流氛围;在后期,通过形成研究报告、行动方案、政策建议等共同探索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本次活动是“校长有约·同行之道”的首场活动,现场交流视频将通过雨课堂等渠道与全校师生见面。后续活动也会围绕现代大学治理的不同载体和重要环节等主题开展进一步讨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