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拾光记】造火箭、发nature、攻关抗癌药……这些兰大毕业生,如何过上了我希望的30岁?

来源:兰州大学  2022-10-10 10:59:40   328 阅读


无论是解决“卡脖子”难题

“上天入海” 勇立潮头

还是故宫考古、研发抗癌药、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兰大人

十八大以来

兰州大学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持续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时代人才

喜迎二十大专题栏目——拾光记

第二期

采访了十二位来自不同行业

平均30岁的 兰大毕业生

毕业几年后,他们是不是过上了

「我希望的三十岁」

三十岁,成为嫦娥牧星人



中国电科54所航天专业部 高级工程师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硕博连读

“如果给我的孩子介绍我的工作,我就指着新闻联播里的嫦娥卫星,说爸爸就是‘牧星人’。”

刘子龙目前主要从事航天测控以及微波光学领域的研究。他担任了“某口径某频段测控数传天线系统”等型研项目的副总师。刘子龙的主要工作就是研制测控数传天线系统,完成对航天飞行器的遥测、遥控和信息传输等任务。通俗来说,如果把飞行器比作风筝,“测控”就是人手中牵动的那根风筝线,是飞行器与地球联系的唯一纽带。

刘子龙也把自己比作“即插即用”型选手。他说,博士期间导师就很重视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今毕业三年,他在型号研究的同时积极投入新技术的研发,目前还担任了多项国家级微波光学预研项目的总师及副总师。刘子龙说:“从十三五到十四五,项目的任务指标在悄然上升,我们也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完成各项指标。这也就意味着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是真的在稳步前行,置身其中,我对前景很有信心。”

三十岁,为国育良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副研究员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05级本科、2009级硕士、2011级博士

“想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抓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第一步要有良种。”

李欣勇现在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从事热带豆科牧草育种工作。本硕博在兰州大学草科院就读的他,师从王彦荣教授,在校期间就已经和牧草打了十年交道,毕业时也选择到中国热科院这个国家级平台,继续从事与育种相关的工作。

“我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收获更多的柱花草(一种热带牧草),通过降低种子的落粒率来提升牧草种子的产量。”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兰州大学期间,李欣勇感谢学校提供充分的野外实验的机会,让他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清楚地体验到一颗好种为农业生产带来的直观变化。

李欣勇说:“我觉得一个国家发展得越好,人们营养需求更高,需要更好的肉和奶,就会越重视草业发展,我认为我所做的是朝阳行业!”

三十岁,做故宫考古人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助理馆员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2012级本科、2017级硕士

早在本科毕业,故宫博物院来兰州大学招聘时,就在王乙稀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去故宫考古。

进入故宫博物院考古部的这段时间,王乙稀一直在努力学习,她在故宫从事建筑考古相关的工作,主要参与故宫造办处建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通过发掘梳理出造办处这块区域元明清三代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变化情况。

“如果回到十年前,我还是会坚定不移地选择我现在的专业,我觉得我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好自己的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故宫考古人,这是王乙稀对自己的期待和目标,简单而清晰,她希望十年后的自己仍旧能够在考古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十岁,一作发Nature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在读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8级硕士

目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从事航空航天材料研究的郭靖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他的研究破解了传统陶瓷气凝胶超隔热材料存在困扰其近百年的“力热互斥”瓶颈难题,极端环境下热控制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开始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从零开始做研究虽然很痛苦,但成果产出是个过程,沉下心来很重要。”三年来,郭靖然几乎每天8:00-23:00泡在实验室,用他的话来说“通过好多宵,死了好多脑细胞”,但好在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耐心克服遇到的每一个困难。

“研究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学生,研究生阶段是奠定自己未来事业方向的重要阶段。”郭靖然庆幸自己面临每一个选择时都能果断、坚决,对自己负责到底,希望自己能向着理想的未来走下去。面向未来,他将继续研究耐高温隔热陶瓷气凝胶材料,研发高端高性能产品。“能为国家做些有意义的事,我很开心。”郭靖然坦言。

三十岁,正风反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办公厅纪检监察组干部

兰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2016级硕士

回忆起在兰大的学生时代,开学军训时贾紫翔勇敢举手表达想要成为学生会主席的画面依然清晰可见,三年的兰大学生会经历,从部员到主席,他始终谨记赵秉前老师曾强调的“学生会应该是学生之家、成长之校、师生之桥、理想之帆和文化之窗”。

从兰大毕业的那一年,他成为了中央选调生的一员,实现了从学生干部到纪检监察干部的转变,服务对象也从师生扩大到了人民。在北京工作一年后他去到了具有特别政治意义的四川汶川,才真正践行并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内涵,“汶川的工作很辛苦,但灾后涅槃的汶川人民很感恩。”

从高中入党到进入中纪委工作,从懵懂于文字中的党章党规到能将自己所学应用于服务人民的工作中,从落实党中央重点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到直面基层的社情民意,他的十年党员路,他的30岁,成就了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也坚定了继续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三十岁,攻关抗癌药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

兰州大学药学院2014级本科、2018级硕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被邹姣霞化作对癌症形象的比喻。

在兰大本硕学习期间发表3篇sci,研究生申请提前一年毕业,申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如今她所在的课题组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某种抗癌药,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来更为持久地抵抗癌细胞。邹姣霞主要做的是抗癌药的基础研究——发现先导化合物。如果把研发抗癌药比作跑步比赛,她所解决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出发的问题。

站在抗癌药研究出发点上的她说:“感谢兰大教给我踏实,支撑着我在开始的新鲜感消磨后还能坐得住冷板凳,做抗癌药基础研究见效还很慢,免不了会被质疑,但总要有人去做。”

三十岁,信息强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工程师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2014级硕士

“在这个岗位上,感觉自己既能自我实现,又能为国家做点事,真的挺好的。”

胡亚昆目前担任海军舰载系统雷达领域某项目副总师,他所在的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海陆空天全领域预警探测系统装备的大型、高科技、综合性研究所,被誉为“三军之眼,国之重器”。

胡亚昆处于研发的核心部门,毕业的这五年,他亲眼见识到我国海军舰载系统领域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我觉得我现在的岗位每一天都面对一个新的挑战,海军舰载系统也向着更智能的方向前进,这份工作带给我意义。”

三十岁,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公派汉语教师

兰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

闫娜先后在韩国、英国、菲律宾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教师,2017年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志愿者工作处推荐为"全球先进个人"候选人,2020年被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评选为"优秀公派教师”,现任国家公派汉语教师。

尽管毕业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她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仍是溢于言表,得益于十年前兰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就提出了“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前瞻性,以至于在工作后她能真正做到“以汉语之音,作中国之曲,传文化之声”。2014年,一首在教室里即兴完成的歌曲《瀚宇之花盛开》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志愿者处评选为"汉语教师志愿者主题曲"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给了刚刚进入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她以莫大的信心和肯定。

三十岁,勇闯第三极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2021级博士

兰州大学生态学2018级硕士

在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的项目“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刘阳跟随刘勇勤老师一起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采集冰、雪、土壤、径流等不同生境的样品 ,将其进行前处理后再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主要参与青藏高原冰川前缘微生物群落演替及碳循环过程的研究。

回顾当初,刘阳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青藏高原微生物相关的研究,只是觉得自己对生物比较感兴趣,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点方向,采样尽管辛苦,但相比之下能出野外,又可以看到很多未曾见过的风景,就选择了这个方向。

当谈到十年后的规划时,她希望自己能够尽最大的能力多在科研方面做出一些成果,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稳扎稳打,为国家、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十岁,为国铸剑



中核四〇四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工程师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级本科、2014级硕士、2016级博士

自2020年入职以来,孙亚楼组织并参与了10余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负责人,参与十四五装备预研项目(国家级)、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省部级)。2021年,他荣获陇原青年称号。

工作之后,他的角色发生转变,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到经费的使用、预算都要自己亲自负责。这让孙亚楼深刻感受到老师们的辛苦与伟大。

“我在兰大遇到的老师都特别好,我很幸运。”直到现在,孙亚楼还与老师们有着密切的交流,每次回到兰州,他都会去探望老师,请教问题。

三十岁,获全球大奖



北京大学2021级博士(硕博连读)

兰州大学2015级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

2022年9月26日,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获奖名单公布,周胜铉摘得银奖。

数学对于周胜铉而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坦言,数学提供了日常世界另外一个方向的入口。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数学是更本质的东西,数学要揭开生活中的迷雾。但他不这样想,在他看来,数学更像是某种滤镜,就像人们戴的眼镜一样,它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日常生活。

谈及学数学的初心,他说:“学数学、做数学,对我而言好像比较自然而然。在数学家共同体里,我们做数学,是因为数学是比幸福稍微高一点的东西。”

三十岁,参与火箭研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 研发工程师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本科、2017级硕士

薛牧吟是一个纯正的理科生,“现在这份工作是我最适合的工作”,这足以看出她对自己专业和工作的专一和认真。

她的研究生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一个实验可能要做一周甚至一个月,一遍又一遍,直到得到合适的实验结果,毕业刚开始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她的目光被“航天”这两个字深深吸引,她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投了简历,她也如愿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她说,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我的选择,基层工作的同事和前辈更累更辛苦,但是我们都为我们的职业感到自豪。

十年来

兰州大学培养的10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

兰州大学共获批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

累计100篇博士、158篇硕士学位论文

入选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

1名研究生当选中国最美大学生

4人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1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获奖40项

……

十年来

海内外的各位兰大人

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拔头筹

在自己的行业中竞相绽放

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

兰州大学始终

不忘初心,潜心育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