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寒假,来自南昌大学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刘鹏,望着眼前的村庄,面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心底一片茫然。这是他自本科以来,第一次参加由学院廖晓明教授组织的村庄调研项目,来到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的安塘村。在出发之前,廖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调研技巧及问卷培训,但第一次和村民“深入接触”,刘鹏心中十分忐忑。“记得当时是参加一个省级重大社科项目,最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调查还一窍不通,吃了不少闭门羹,但凭着信念还是坚持了数天,最终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让我也很有获得感。”这是刘鹏在回顾首次参与“百村调查”时的真实感受。
每年,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都有数以百计和刘鹏一样的学生,带着满心的憧憬和初次调研的茫然,走出象牙塔,走进农村,行走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鼓励老师组织团队前往“基层单位”和“田间地头”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观察民情。2013年,顺势推出“百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调查、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聚焦“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融专业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
2016年开始,学院以承担“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项目”为契机,将“百村调查”项目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促进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国情、农情、贫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也使他们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铸就了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项目开始推动至今,累计共有超过8000余人次的学生参与其中,足迹遍及13个省市区的260余县的近万个村庄,走访20余万农家,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发轫之始: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
学院院长尹利民教授也没有想到,“百村调查”这一项目,能够由最开始的“零散出动”,发展至今已“颇具特色”。最初,尹利民、文卫勇、刘建生等教授立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调查思考和实践能力,组建了“百村调查”实践项目。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己家乡或者熟悉的村庄为调查对象,将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最后形成“百村”的调查数据、调研报告和学术文章等成果。这既是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培养途径。随后,学院先后承接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项目(CGSS)、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示范项目等大型实践调研项目,从最早立足于江西,到逐渐面向全国开展。
2016年,学院承担国家第一个贫困县退出评估任务,“百村调查”团队圆满完成了井冈山市的贫困县退出评估任务,为国家832个贫困县的退出标准奠定了基础,由此,“百村调查”项目拉开了“规模化”发展的序幕。2016至2021年间,学院连续6年代表国家对省级政府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同时还服务地方脱贫攻坚评估任务,先后组织学生前往新疆、青海、云南、贵州、重庆、江西等多个省份开展调研,圆满完成了13个省共260个县市区的评估任务。
凝聚合力:协同推进 三全育人
“百村调查”项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农村实践调查为主线,使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地见效,立体构筑“三全育人”——“全员育人联通合力+全过程育人贯通环节+全方位育人融通领域”。学院建立了院领导直接负责推动,与学工、教学等行政部门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开展带队老师遴选、调查队伍组建、专业评估培训、学生实地调研,问卷数据处理、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构建了部门合力、师生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使“百村调查”项目成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利用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个社会实践大课堂,学院还成立了专业校级社团“大学生乡村振兴研习会”,建立了省级一流课程《乡村振兴综合服务社会实践》,在江西省建立了12个实践基地,与“百村调查”项目共同形成“项目+社团+班级+课程+基地+学科”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新华社、教育部发布平台和《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都广泛报道“百村调查”育人模式,他们依据调研经历撰写的《深度融入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探索》荣获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学相长:栉风沐雨 携手奋进
“几次农村调研,每每进家入户,都在学习中成长。青年人总问‘青春去了哪里?’我看,青春就在每一次学习中。”2019级崔琴这样感慨。在“百村调查”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通过下乡走村入户、现场午间研会和当晚总结面授等形式,践行“手把手”实践育人模式。“亲其师,信其道”,带队老师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师兄师姐们“一带一”教授调研技巧和心得,共同探讨思考调研中发现的各种“迹象”和“苗头”,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在历练中成长。
参与“百村调查”也使得教师自身获益良多。许多老师表示,通过实践调查,他们能更深刻理解中国农村,更敏锐捕捉关键信息,做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一晃十年走过,老师们也喜讯频传,刘建生教授创建了双SMART评估框架、袁小平教授撰写了《社会力量协同贫困治理研究》专著,学院取得了数十项国家级课题、几十篇高质量的论文,以及数十项国家级及省级荣誉称号等丰硕成果。青年教师吕雅慧说“在学院与团队的带领下,与学生们一同深入农村调研、评估,将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真正扎根在土地上,这是新进教师最好的第一课”。
实践真知:躬行田间 结满硕果
在江南水乡,在大漠边陲,在雪域高原,在深谷林莽,踏遍祖国大地的近万个乡村,留下了南大公管学子的足迹。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转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观察员、见证者”,在农村大课堂的亲身磨炼,使学生们不仅体察到中国当代农村的现状,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领会到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时代意义,坚定了胸怀“国之大者”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同学们用脚丈量、用心感受,见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守护人民福祉。“我们为之动容,这就是一个国家温度的体现。”“我们入村受到热情接待,村民献上黄色哈达表达敬意,感谢党和国家对他们关心照顾。”这是参加“百村调查”后同学们切身感悟。
“论文不能藏之深山,学术应该经世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百村调查”培育出了一批高质量成果:2014级吴晓燕、郑翔等6位本科生去赣州大都村调研后,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土地科学》发表《农户利益导向的居民点重构模式研究——以江西省赣县大都村为例》文章;2012级本科、2016级研究生党昱譞,2013级本科生张小芳参与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在《中国土地科学》和Journal of Rural Studies(SSCI一区)上发表论文。参加“百村调查”实践的学生,这几年共计撰写了6000余篇调查研究,形成3000余篇调查报告(论文),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认可。2018级研究生郝柯锦等5名师生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16级研究生陈鑫、陈宝玲等共7名硕士研究生因“百村调查”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140余名本科学生保送或考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25名参与调研学生在2020年获得南昌大学学生最高奖励“五四风华奖”。
赓续前行:初心如磐 助力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因素和主体性力量。
2021年至今,学院继续承担国家对省级政府的脱贫攻坚成效及乡村振兴衔接第三方评估工作,同时,还承担了“乡村建设评价”“共同富裕区示范建设”“乡村规划”等多项调研及工作。同学们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带着满腔热情前往安徽、青海、江西等地开展调研,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百村调查”项目也继续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不断探索具有公管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