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绘制乡村振兴蓝图、谋划甘肃农村发展”的专题论坛。论坛重点分享兰大规划院编制的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民勤县泉山镇和平村、渭源县五竹镇鹿鸣村和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等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规划服务引领、农旅融合发展、生态反哺乡村、文旅产业兴陇等方面,探索一种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
八千年辉煌历史,三千里壮美河山。甘肃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曾有过“闾阎相望,桑麻遍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辉煌,也有过“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悲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甘肃不断优化发展格局,经济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兰西城市群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甘肃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精心描绘乡村振兴的甘肃画卷。兰大规划院作为由省内14家规划编制单位组成的甘肃省乡村规划技术联盟一员,技术赋能于村庄规划编制,为陇原大地的乡村规划出谋划策。
从河西走廊功能俱全的生态绿洲新农村,到黄土高原山环水绕的美丽乡村;从脱贫致富初具规模雏形的中心村,到陇上江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都留下兰大规划人的深情。
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三国名将故里、陇上文化名村
姜家庄村位于甘谷县六峰镇西,距县城5公里,是蜀汉大将军姜维故里。世传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1988年,甘谷县人民政府组织重修姜维衣冠冢,冢前立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姜维故里”碑,另立“远忠”碑。
姜家庄村类型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村庄受县城、六峰镇发展的辐射影响,一定程度享受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再有村庄承接城镇部分功能和产业的外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地区。
1.从村庄建设到村域统筹
《规划》提出延续乡村有机融合空间关系,通过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以期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全域范围内统筹布局,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在“三类用地”中分别打造契合功能的主要开放空间与公共景观廊道。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特色节点场所,结合地域与文化元素,营造与当地乡风民俗相匹配的空间氛围,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空间尺度。
2.从乡村到城乡,从边缘到窗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
《规划》立足于乡村与城镇的关系,考虑城乡元素流动,强化带动作用,推动城市与乡村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打破城郊融合类村庄原有的城市郊区、城市边缘惯性思维,利用好城郊融合类村庄独有的先天优势,立足城乡互动的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的要素流动,将城郊融合类村庄打造为兴村振兴的样板。
姜家庄村把姜维文化、三国文化融入姜家庄村乡村建设工作之中,既是依托自身优势形成旅游特色,也是美化村容村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自村庄规划编制以来,姜家庄村已先期实施了龙峪沟治理项目,,增加沿线景观建设,明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同时,对姜维纪念馆周边环境以及村庄巷道进行了提升改造,呈现出姜家庄村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三国文化彩绘,在干净整洁的村中小道两旁,徐徐铺展开来。
3.从环境改善到特色风貌建设
《规划》提出乡村振兴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城郊村公共空间建设需保证物质环境和文化内涵相匹配,注重乡民的精神诉求和记忆传承,使公共空间成为外来游客感受特色文化、原住居民传承集体记忆的场所。姜家庄村打造姜维纪念馆作为承担人文关怀功能的核心公共场所,是姜家庄村历史脉络与乡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文化传承建设村庄,营造城郊村庄特色风貌,传承村庄文化,利用“姜维故里”,弘扬三国文化。
民勤县泉山镇和平村:依托生态绿洲本底 全面推进乡村发展
和平村地处民勤县泉山镇东北部,距民勤县城约40KM,距泉山镇区7KM。和平村属于典型的绿洲平原型农业村庄,田、园、村交错共融,自然本底较好,代表甘肃广大河西地区村落的特征形态。村庄既有土地资源富集,耕地质量等级较高,人均耕地面积数量较多;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以特色瓜果种植和特色肉羊养殖为主,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好等优势。
和平村是2021年甘肃省第二批村庄规划60个省级试点村之一,我院于2021年9月接到项目编制任务后,即时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 “重调研、重对接、重质量、重创新、重服务”等5个层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兴产业、优布局、提品质”三大方向全面推进乡村发展。
1.兴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依托和平村耕地资源富集集中连片以及民勤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建设等优势条件,按照强“一”联“二”拓“三”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现代瓜果种植、规模化养殖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与特色农业;有序引导村庄发展配套农产品初加工、冷藏存储等初加工的工业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结合村庄现有田园综合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及乡村体验式餐饮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2.优布局——促进村庄适度收缩、集中安置,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
面对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土地闲置化等背景,按照民勤县和平村居民点收缩安置的建设要求,将村庄原有3社、6社两个自然村组整体搬迁至村委会附近集中新建安置点(和平新村),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规划对其余自然村社暂做保留,重点对居民点内部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配套提质完善,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水平。按照民勤县房地一体数据,对于村民自建宅前屋后的违建建筑和村内闲置的低效用地进行存量挖潜,腾退建设指标用于村庄居民点、产业、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
3.提品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塑造村庄特色风貌
根据村庄建设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建设;推进道路亮化、村庄内部环境美化、村头村尾和公共区域绿化以及村庄传统文化保护等“四化”建设,引导开展“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微庭院”环境治理;进行厕所革命、能源革命及人畜分离改圈等“三改”建设;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塑造,编制旧房改造指引效果图与新建户型建设图集,供农户新建或者改造农房选用,实现带图报建;完善教育服务,在新建安置点(和平新村)配备三班制幼儿园,满足本村及附近村庄学前儿童教育需求。
渭源县五竹镇鹿鸣村村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保驾护航
鹿鸣村位于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大景区四大核心景区的太白山景区与渭河源景区范围内。北部的峡口水库景区和南部的渭河源—九眼泉景区属于渭河源省级地质公园范围。
1.全体村民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规划提出通过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两山理念“创新模式。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在林内开展的种植活动,如林药模式种植特色中药材、林菌模式种植羊肚菌、林菜模式种植乌龙头等;在林内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如中蜂养殖、散养鸡等。同时,探究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民怎么参与、村民怎么增收等问题,并提出全体村民参与的共同富裕计划。
2.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产业链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抓手,本次规划从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出发,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根据村庄自身特点策划产业项目、突出优势带动弱项,构筑适合各村资源禀赋的乡村产业链,以“农业+模式”为主, 参照田园综合体的模式三产融合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本次规划构建鹿鸣村产业链体系,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产业链体系的构建,明确各类产业的产品和产业之间产业链体系的延伸,真正做到三产融合发展。
3.发挥地方特色,规划保驾护航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行动的推进,村庄规划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广大乡镇和村庄基层组织对加强规划方面的技术力量有迫切的需求,
本次规划提取鹿鸣村特有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元素符号,从河道生态、开敞空间、道路风貌、建筑风貌和民宿改造等方面提出根植于鹿鸣村的特色风貌营造方式和详细设计施工方案。
规划“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围绕村民和基层政府的发展诉求做规划,而且通过新增项目点的管控图则,村民能看得懂的村民手册,同时列出分年度实施计划,重点针对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项目进行实施方案设计,关注鹿鸣村的发展,持续跟踪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陪伴式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高山变坦途种出“甜日子”
秋雨绵绵,薄雾冥冥,马啣山静谧安然。静卧于海拔2700米马啣山西坡的后地湾村,格外悠然缥缈。蜿蜒而上的柏油路、红墙砖瓦的村居、干净整洁的村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时常念叨着万万没想到,村子腾笼换鸟“大变样”。
后地湾村曾是临洮县太石镇深度贫困村,2013年贫困发生率为49.6%。在村史馆墙上挂着的一张张照片,生动记录着村子的变迁故事。近十年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脱贫帮扶,聚焦培育打造“普银路”党建示范片带,按照“特色品牌、廉政基地、生态优势、多元化产业模式”的工作路子,走出了后地湾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1. 打造旅游特色品牌
后地湾村党支部紧抓马啣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靠近兰州的区位优势,在政府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后,依托省公交建新发展集团开发带动,投资300余万元,完成清风2号院农家乐、百亩油菜花观赏景、人民公社大食堂、游客接待中心、4处大地艺术景观、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后地湾村廉政教育文化基地等6处工程建设,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形成旅游资源共享,正在探索走出一条休闲避暑、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为主的高深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爱上山·后地湾”特色旅游党建品牌打造成效初显。
2.党建引领强化廉政教育基地建设
在全省党员廉政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廉政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基地的布展布置工作,注重放大历史文化主题馆、杰出人物主题馆、抚今追昔主题馆廉政教育基地作用发挥,积极推进“支部融合共建,党群互带共促”行动,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丰富了党员主题党日的活动形式。依托后地湾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吸引全省党员干部到后地湾村观摩学习,为广大党员干部汲取红色精神养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精神源泉地,为临洮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注入新力量。
3.打造高山乡村新颜值
后地湾村通过支部组织引导、帮扶单位帮扶、党员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道路建设、危房改造、庭院美化等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严格落实镇、村、社三级责任包抓机制和公益性岗位保洁及垃圾清运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集中治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由户到社到村的整治思路,有序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后地湾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4.甜百合变成“金饭碗”
村子环境好了,产业也兴旺起来了。百合、中药材是后地湾村的主导产业,在层层叠叠的田地里,一垄垄百合、党参、当归参差错落,长势正旺。村子联合镇上其它3个村整合资源,实现产业规模集约发展。如今,后地湾村已建成150亩标准化百合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百合392亩,中药材193亩。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工百合附加值产品,建立稳定的产业链条,让产业长效发展,成为富民增收的“金饭碗”。
5.生态反哺乡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后地湾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守好这份“家产”,造福一方百姓,村子实施生态修复工程4650亩,栽植云杉等各类高标准苗木46.9万株。如今,大山穿上了绿装,生态有颜值,经济有效益。仅光伏发电项目,去年就为村集体收入42万,村民们农闲时值守公益岗位,做起了护林员、草管员,不但有劳务工资收入,也精心守护着一草一木。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兰大规划院以创新为第一要务,从技术路线、规划策略、工作方式、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创新,在甘肃省省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中获得省自然资源厅好评。规划院将继续“重创新、重调研、重对接、重质量、重服务”,在规划中不仅要提升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思路,又要懂民情、知民意,真正有效指导村庄健康发展,踏踏实实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出谋划策,实实在在为村庄描绘美好蓝图,构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村庄,助推甘肃省乡村振兴大业。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