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凝聚逐梦复兴的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专业技术人才工作述评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2-09-30 09:28:44   559 阅读

(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方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擘画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到作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决策,从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到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从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编制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一次次审时度势的决策,一场场指引方向的部署,倾注着对人才的关爱、凝聚着对人才的渴求,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领航导向,托举起人才强国的梦想。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方向、引领实践突破。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培养集聚创新人才上下功夫,在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攻坚克难,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集中发力,造就“顶天立地”的专技人才队伍,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覆盖全体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日益优化。

厚重的“人才账本”,夯实中国创新的家底。截至2019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839.8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近1300万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6500多人,留学回国人员423万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11.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48%。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效能持续增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挥洒才智,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量子通信、神舟探月、北斗导航、“羲和”逐日、“祝融”探火、“天宫”遨游太空、海水育稻……一次次创新难题的征服,一项项创新突破的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是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新时代,这是创新创业潮波澜壮阔的新征程,这是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的雄浑诗章。

(二)

有这样的消息经常在网络刷屏。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刚着陆,说着“北京明白”的“90后”年轻总调度高健,在网络走红;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95后”博导冯磊的信息,登上热搜……

有这样的年龄数字让人记忆深刻。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天舟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

“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

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实践标准和贡献导向、突出“高精尖缺”,优化人选结构、严格选拔条件程序、提升人选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选拔5批近2.5万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基本覆盖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国防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重要抓手,上下衔接、梯次跃进的专家培养选拔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工程引领,铸魂育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集优势资源,聚培养合力,探索建立起“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点工程建设、民生福祉改善方面,引领创造了众多进入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博士后培养的“孵化点”越来越多;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办好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和“揭榜挂帅”平台;完善博士后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改革,统筹使用各类人才、科技等经费基金,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88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近3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后人才,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从湖北省“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到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从福建省推出“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到广东省积极构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一项项各具特色的博士后培养和引才计划,大幅度提升博士后制度吸引力,不断打造博士后培养的新高地。

加强继续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知识更新,是创新创造不断涌现的助推力。紧贴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要求,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培养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分期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步推进培训项目、专家师资、教材课程、课题研究、在线学习等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地区行业发展需求在哪里,工程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稳步实施,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断涌现、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奠定着能力基础。

开展特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关爱。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坚持需求导向,紧贴新疆、西藏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坚持目标导向,加快培养新疆、西藏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新疆、西藏特培工作制度机制;坚持结果导向,鼓励支持学员返岗发挥作用。采取选派学员赴有关省(区、市)进行为期1年的特殊培养、组织专家服务团送技到边疆等方式,为新疆、西藏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新疆、西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人才保障。

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临床会诊,16名全国儿科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来到天山南麓的阿克苏,为基层医务人员面对面解疑答惑,手把手传经授技;西藏日喀则市的巴桑片多作为特培学员来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学习一年返岗后建立起该市第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在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播下了希望之种,为促进新疆、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添砖加瓦。

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专业技术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在培厚着创新强国人才强国的坚实根基。

(三)

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凭借出色的教学工作业绩,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被评为教授;只有大专学历的陈斌,凭着研发机器获得的超高专利分,破格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这是一次破枷锁、解难题的自我革命,这是一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变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相继出台,涉及78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撑起了一片广阔天地。

评价标准是人才发展的定盘星,评价一个人才,就是树立一个标杆。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可替代论文要求;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等问题,充分释放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评审专业,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将正高级职称覆盖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济、会计、统计、农业、船舶、飞行、工艺美术、实验、中职教师、技校教师等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评正高级职称……着眼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让越来越多群体提升职业成长高度。“没有想到我们民营企业的也可以评职称了。”一个在私企工作的网友点赞。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在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上”等现象得到有效破解。“从填报到提交申请只用了5分钟”,方便快捷的服务,让下载打印中级电子职称证书的南京方女士感到的是放心、舒心。

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持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严格控制新设职业资格;查处违规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问题,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形成打击“挂证”高压态势;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便利化改革,扩大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社会化评价范围;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进行有效衔接……职业资格“瘦身减肥”,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在不断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市场活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潜能。

改革解决的是人才职业发展瓶颈难题,迸发出的是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

(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科技人员组织科研攻关,开展病毒溯源、试剂检测,推进疫苗研发,加紧研制病毒检测产品和防疫利器;专家学者及时发声、答疑解惑,稳定人心、坚定信心,驱散阴霾、点亮希望。

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使命所在、价值所求。专技人才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都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相衔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科技进步,促进人才、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专技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三新一高”和为民造福之中。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性国家重大战略的衔接,推动人才评价互认互准,完善国际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精准、科学、高效的人才供给。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重点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社会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紧贴市场需求、企业痛点,贯通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促成现场签约项目55个,意向合作金额约12亿元,75%的获奖项目拥有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或者成熟的技术;全国范围内,3800多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成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

人才是贫困地区、基层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贯彻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工作,优先在贫困地区遴选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激发专技人才助力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组织近5万名专家深入基层,建设131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带动人才、技术、管理、项目等要素向基层流动,被誉为“推动基层发展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各具特色的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博士后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引导各个领域的专技人才走农家、进地头,下工厂、到学校,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你在前线抗击疫情,我在后方保驾护航”。疫情突袭,人社部鼓励广大人才紧紧围绕疫情防控,解决重大专业技术课题和人民生命健康难题,把业绩贡献在疫情防控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出台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通知,对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或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关心关爱医护人员,落实人事激励措施,奖励重点向疫情防控救治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倾斜;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着眼于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强化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作用,打通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更多引领创新的科技人才打擂台、破难题,促进更多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无菌实验室里,航天器试验场上,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队伍中,企业科研一线,各行各业的专技人才聚焦科技前沿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了我国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

2021年10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隆重召开,93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97个先进集体获得公开表彰。一批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中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的基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受表彰对象站在领奖台上。“这是对整个团队的鞭策和鼓励”,获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集体负责人陈延伟发出感叹。

水不激,石则不鸣;人不激,志则不宏。从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到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从健全完善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激励政策,到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离岗创业……政策的不断改革完善,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励着专业技术人才敢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

“当我看到有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文件时,我就向单位提交了申请,算是河北吃螃蟹的人了。”2016年3月,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耿炜成为河北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第一人。有人感触良多,“离岗创业这样一根保险绳,让人没了后顾之忧,能够大胆往前闯。”

最是服务暖人心。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进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引才作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职称评审、社保落实、手续代办、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创新创业所需服务;加大人才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网上“能办尽办”“一网通办”;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完善服务体系,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减少审批事项、简化优化流程、减轻人才负担,以更立体更细致的优质服务,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升级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待遇保障体系;重庆市向“博新计划”博士后发放“重庆英才服务A卡”,将博士后纳入重庆英才“渝快办”范围对象,享受75项贴心服务……“店小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成为各地人社服务的高频词。各种服务“暖心政策”,输出的是服务,得到的是人心,成就的是事业。

留学回国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从持续举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研修班,到深度破解留学回国人员永居落户、科技成果转化等突出难题,狠抓优惠政策的配套落实,建立更加普惠式的服务保障体系,全方面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再到推动各地创业园信息、资源共享,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开展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等活动,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店小二”式的全方面服务,让他们安心、顺心。留创园这个“聚才之所”,成为创新人才政策的“试验田”、孵化创新创业梦想的摇篮,也正在成为人才茁壮成长、事业蓬勃发展的“梧桐园”。

激励产生动力,关心增加安心。让专业技术人才既有里子,也有面子,激励着他们,尤其是更多青年迸发出创新创造的无穷活力。

(六)

有这样一些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挤上前往武汉的列车。

张桂梅多种疾病缠身,手上贴满膏药,依然不知疲倦,在大山深处持续点亮2000多名女孩的梦想。

…………

无论是抗击疫情的胶着战场,还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火热现场,无论面对未知的险情,还是卡脖子难题,专业技术人才始终用于家为国的深情、革故鼎新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着中国奇迹。从国家实验室到航天器试验场,从重大项目攻关到企业科研一线,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汗水,甚至是血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力量最深沉持久。从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到举办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从弘扬科学家精神到学习“西迁精神”;从各级领导干部与专家人才真诚交朋友、结对子,到开展专家休假、走访慰问,一系列的团结引领服务,不断系牢党和人才的“红色纽带”,切实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统一。

这里有家国情怀、理想信仰的初心照耀。在“祖国需要你”的召唤下,海外学子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毫不犹豫踏上回国路;一支铿锵的动员号角下,17万余名教师投身脱贫攻坚,令1272个县有了教育斩穷根的希望;一声抗击疫情的召唤,4万多名医务人员深夜请战、星夜逆行,用血肉之躯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信仰的力量,这是爱国的光芒。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仰,讲述着“祖国就是强磁场”的生动故事,标示出爱国和信仰的历史厚度与时代高度。

这里有勇攀高峰、探索创新的不懈追求。无论是为国寻油、防沙治沙,还是遨游太空、深潜海底……没有现成经验,缺少标准的答案。从没路的地方蹚出路来,从遍布荆棘的地方辟出路来。王天翔经历711次试验、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把百炼钢做成绕指柔,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北京冬奥会上,3个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造出冰状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破题解难,展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之美,闪耀着创造伟大的精神光芒。

这里有不惧风险、敢于前行的奋斗担当。反贫困、建小康、战疫情、解难题、开新路……许许多多专业人才在创新创造中,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专家,南仁东20年仰望星空、打造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种子、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因担当而亮丽。他们以奋斗和奉献贡献着一生的力量,用担当和尽责展现着人才风采,写下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汇成新时代的无限精彩。

政治上的凝聚,思想上的合力,鼓舞着专业技术人才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把创新创造的果实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长青树上。专业技术人才也用自己的行动,见证着人才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书写着中国创新创造的新篇章,让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七)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我国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为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兴国强邦,人才为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就一定能把各方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