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与南航的故事】我在昌航立志定向

来源:南昌航空大学  2022-09-28 11:01:42   940 阅读
5c94c7e53a0142b4936cbdf6af10651a.jpg


初中毕业时,为了响应学校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号召,同时减少家庭负担,我决定报考南昌师范学校。1955年8月中旬,临近报到时,班主任胡美玢老师却通知我背着行李去三道桥南昌二中大门前集合,至于分配去哪个学校学习、去哪儿报到,胡老师不知道,接站老师也不告知。就这样,我乘坐招生学校开来的大卡车往罗家集方向飞驰,进了辛家庵马路北侧的一个学校,在大食堂门前下车卸下行李等候招生办介绍和分配。彼时,我们这些新生方知这所学校是中南第一工业学校(现为南昌航空大学,以下简称昌航),是一所为国家培养航空材料和制造工艺技术人才的学校,对外非常保密,招收的学生要求是工农子弟出身、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食宿和学杂费全免,毕业后分配到航空工厂为国家造飞机保国防。能上这样的学校我当然喜出望外,父母和兄姐听后也格外高兴。从此,我开始逐梦蓝天,走上航空报国之路。

入校后,我发现报到的新生湖北佬最多,湖南伢子次之,江西老俵较少,其他省市只有个别人。多数人年纪比我大,青年团员居多,根红苗正。开学不久进行班委选举,我当选了班生活委员,武汉来的一位干部子弟、大我2岁的王敏当上了班长,大我2岁的女生梁凤荣当上了本班团支部书记,老同学曾繁昌被选为体育委员。班委选举之后,我更加积极地向组织靠拢,要求进步,加倍努力学习,认真负责地做好生活委员的工作。1955年10月我向班团支部递交了入团申请书,由王敏和曾繁昌两位同学作为我的介绍人,经班团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校团委12月10日批准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入校后不到一个月(1955年9月),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更名为南昌工业学校,半年后(1956年2月),学校又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毕业于武汉大学、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张时超被任命为校长兼党委书记;抗战初期的地师级老干部牟桂本、张光庭分别就任校党委副书记和总务副校长;参加过两航起义、政治可靠的高级知识分子张本禄被任命为教务副校长。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十分雄厚,有多名在美国求学的海归老教授王士倬(曾为钱学森的老师),沈一龙、徐心源等,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湖南大学等著名高校毕业的高才生李绪鄂、孔德谆、彭本善、冀殿英、吴纯素等纷纷来校执教。前苏联的有关部门也先后派出了多名航空制造工艺专家来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当时的学制为三年,学校规定,在校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高中的文化基础课和大学的数理化及力学制图和政治、语文、俄语等基础课程,再用一年多的时间分别学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后用3个半月的时间下厂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学习考核非常严格,必须修完全部学业才正式分配到航空工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昌航学习的三年,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光。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中央和省委领导及革命先辈的谆谆教导下,在学校党政领导和专科领导及班级主任殷殷嘱托下,以及老教师老专家老技师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育下,我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毛泽东时代又红又专的航空事业专门人才。在昌航学习期间,我曾先后亲耳聆听过团中央胡耀邦书记“把青春献给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演讲;江西省委书记处刘俊秀书记用自己亲身经历生动讲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西路军突围、重振旗鼓反“围剿”回延安等战争,体会他们身经百战,百折不挠,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影响我一生的还有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伟大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抱着病残的身躯,根据自己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写出了这本文学巨著。这本书中特别提到“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他写道,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说:“我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贡献给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的这句名言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本是革命先辈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作者讲述了自己奉新四军总部命令筹建兵噐修造厂,制造和修理枪砲子弹等兵器以及研制火药,先后炸断了左手4个指头,炸伤了左腿膝盖,炸瞎1只眼睛,遍身伤痕累累。吴运铎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奋不顾身,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把一切献给党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把一切献给党”成为我的座右铭,也是我追求的理想和信仰。

1956年春,时任校学生会生活部长的54级工具制造科的陈先菊校友推荐我到校学生会生活部协助工作,暑假期间我便全身心地投入校学生会生活部的工作。1956年秋季开学后,校学生会换届,我被选举为新一届校学生会生活部长,校学生会的主席是我同届调干生的吕雪三(湖南人,老党员,毕业后分配到430厂担任厂团委书记),副主席是同届的张明杰(武汉人,党员,毕业后分配到航天二院,曾先后担任过699厂和206所的党委书记,直到退休)。

在校期间,我连任了三届校学生会生活部长,课余时间一头扎进了学生会生活部的工作中,在得力助手李荣初挚友大力支持下,我们俩认真倾听各专科同学呼声,依靠团队智慧力量,分工合作,大力协同,以身作则,苦干实干,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做好学生食堂的伙食改善、住宿管理、校园美化、卫生健康、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工作。还紧密配合学生会文娱部、体育部、女生部等部门,做好文艺会演、周末舞会、体育竞赛的后勤工作,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通过在学校学生会工作的实践锻炼,为我走向工作岗位后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对提升我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专科主任兼专科党支书记彭本善老师曾多次教导我:要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要从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正确了解与处理每个问题,坚持原则,不断提高阶级觉悟,培养与建立无产阶级思想感情,勤勤恳恳,终生不渝地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在彭主任的引导下,在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书记于首生(调干生、老党员)、校学生会主席吕雪三等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迫切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成长为党的积极分子,并决心把一切献给党,永远跟党走。于是1957年春天,我用心用情地书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当时因本班无党员,9月1日开学后才正式将入党申请书交给专科学生党支部书记于首生,当时我还不满18岁。1958年3月,专科学生党支部讨论了我的入党申请,指定时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同届同专业615班的杨孟南和党员班长王发善(参加工作后改名王洪涛)为我的入党介绍人,由于当时我即将离校去外地参加毕业实习,党支部决定待到毕业实习返校后再讨论。

完成校内全部学业后,5月1日上午,我校一行300余名毕业生乘坐火车,途经杭州、上海、南京、合肥、济南、天津、山海关、锦州等城市,历经四天四夜到达沈阳。昌航各专业到沈阳飞机厂的毕业实习生共有150余人,总领队兼党支部书记是彭本善老师,我担任实习大队的团总支书记。期间,我被分配到冷冲压车间工艺组学习实践,跟着指导老师、老工艺员针对不同零部件编写工艺规程,设计冲压模具,与跟班工人参与生产全过程并抽查产品质量,使我受益匪浅。实习期间我自选了一个机身结构上带有孔窝、凸台较复杂的冲压零件进行毕业设计和模具设计并进行加工,最后制造成了合格的零件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毕业答辩。实习期间,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新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飞行的试验庆典,并在现场首次遥望了各型号飞机总设计师的风采。通过三个多月的毕业实习,我圆满完成了中专时期的全部学业,并获得实习大队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8月15日,在沈阳飞机厂工学院大礼堂举办的昌航、哈航和北航等航校联合举办的毕业典礼上,大名鼎鼎的沈阳飞机厂牛荫冠厂长(老革命家,中国航空工业奠基人之一)应邀在毕业典礼上作了精彩报告,勉励大家学以致用,把青春献给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为国防工业现代化努力奋斗。大会结束后,各校实习大队总领队分别召开了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大会,展示了优秀毕业论文,表彰了实践锻炼的先进人物,并宣布了毕业分配方案。从会议上我得知,我和十几名同学被分配到国防部工作,8月16日日傍晚,我们登上了开赴首都的快车,从此,我走上了逐梦九天,航天强国的道路。

在校学习期间我结识了众多的良师益友,对我影响最深,使我受益最大的恩师中有张时超校长、张光庭副校长、彭本善专科主任及毕业后熟悉的冀殿英专科主任。是昌航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茁壮成长的沃土,逐梦蓝天的翅膀,勇于担当的力量;是敬爱的恩师的谆谆教导,殷殷嘱托使我立志定向,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我成为一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

(作者熊国卿,我校1958届锻造与冲压专业毕业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