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晚,法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一讲“关系·程序·议论——法律三元素的透视”在凯原法学院208东方会堂举行,凯原法学院季卫东教授对该主题做了深入讲解。
季卫东教授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国葬典礼”的热点事件切入,指出英国从绝对王政到虚君共和的法制现代化,最大的关键在于“正当程序”,坚持司法审判独立于王权。在议会、在法庭,以程序为前提的“自由议论”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的利益衡量以及保守主义政治中,“社会关系”也有显著的意义。他指出,法律系统健全运行所依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三个维度:以关系为媒介的社会之维、以程序为媒介的国家之维、以议论为媒介的价值观之维。在数字化时代,“关系·程序·议论”函三为一的研究范式具有更普遍的崭新意义。为了适应计算社会科学和计算法学的需要,有必要探讨法律三元素的数理表达形式,这也是本次讲座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关系
法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其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主体是“社会人”,也即所有主体都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由该社会赋予身份和地位以及角色、并受到社会期待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社会法学的研究带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主义”的色彩,研究法律的社会视角基本等同于关系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关系”是指通过两名以上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以人情为媒介和催化物而维持、加强以及扩张的一种特殊主义的纽带。一般而言,关系距离越近,“熟人社会”就越典型,行为规范越趋于特殊化,但在情感性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纵横交错的混合地带中会形成“人情困境”。
关系网络的实现机制可以借助模型阐释。季卫东教授利用埃利亚斯模型解释了关系结构中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与平衡的实现机制,指出为防止关系失衡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导致关系秩序的立足点从合意转化为强制,这种变化构成预防法学的温床。
关系网络中的个人互动量可以借助矩阵的数学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对关系与法律的组合,季卫东教授举出威廉姆森的契约关系治理分类法和霍菲尔德的权利关系束分析框架等学说作为讨论的线索,认为这些模型为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另外,“惯习”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季教授强调了关系秩序与法律秩序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的。
关系对程序公正的影响
季卫东教授从萨格登对社会惯习的三种分类入手,引出对互惠性惯习的讨论。在这里,怎样把互惠性与能够普遍化的正义原则结合起来,成为关系本位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他分别以罗尔斯的纯粹程序主义和德沃金的完全程序主义为线索,讨论了程序与关系相互嵌入的各种契机和路径。以社会的网络化、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他还进一步把频率拍卖、电波利用状态可视化、网络中立以及平台透明治理与法律程序联系起来,强调程序公正的原则在当今已经变成一个“技术性正当过程”的问题。
季卫东教授还介绍了法社会学从主观间性的视角来观察程序公正对相互关系、具体情境以及公正体验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特别指出其中关于程序必须考虑相关各方的主观感受、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分配规则的差异都不会影响程序公正的意义以及某一具体程序规则的影响力会随着社会关系的不同状况发生变化等学术发现值得深入推敲和阐发。
程序背景下的沟通网络
在卢曼的法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元素(最小单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从行为到沟通,是社会系统理论的一次质变。一个沟通过程又会与其他沟通过程互相衔接,于是会形成不断生成沟通的动态机制,进而形成沟通的网络。从过程到网络,是社会系统理论的又一次质变。从模拟思考到数字思考,是社会系统理论的再一次质变。因此,有必要在法律程序的视域中考察沟通网络以及其中的关系性思维。
季卫东教授指出,与对面沟通相比较,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而进行的沟通存在更加复杂多样的界面和局域性,因而呈现出更显著的关系本位的特征。如何使个人通过完全程序主义的方式进行更加充分的自我呈现,如何使对面沟通与线上沟通的不同组合实现更加适当的社会组织,如何通过法律的接口革命来构建更加畅通无阻的“走廊式制度”,就成为法律程序公正的崭新内容。
首先,从关系、程序和议论三者的综合分析框架来看,研究法律的社会视角基本上就是关系视角。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多元化构成的法律体系特别需要加强沟通,而沟通就需要借助公正程序来设定理性对话的场域和游戏规则。在数字化时代,关系网络和沟通网络都可以借助数学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其次,关系会导致程序的非正式化和多样化,而议论助于法律的反思化和民主化,程序公正则对不同的关系类型和沟通过程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关系视域里的法律体系应该兼顾程序理性和沟通理性。
最后,关系、程序、沟通“函三为一”的目标是形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整合。把程序嵌入互动关系、把议论嵌入实体法律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在今后的数字化时代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演讲最后,季卫东教授还回答了来自听众的提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