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题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国发院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主题讲座

来源:北京大学  2019-12-31 10:50:11   646 阅读

12月25日下午,国家发展研究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朗润园万众楼二楼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教授应邀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主题讲座。国发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及MBA、双学位等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主题讲座由国发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主持。



余淼杰致辞

余淼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开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次讲座正是国发院落实践行“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



康震作讲座

主题讲座上,康震从思想精神的创造力讲起,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缺少原创性的思想,这种创造力根植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在华夏大地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进程、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展而成的。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具有很强的传承力量。康震以《贞观政要》的记录为例,提出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深知根系群众的重要性;宋太祖赵匡胤“为人民守财”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推而广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两千多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力和生命力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治理力量。纵使朝代更迭,大一统的国家一直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国效力的海外同胞,其报国之心都源于根深蒂固的华夏传统文化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治理的最重要效果,就是华夏大陆上没有真正发生过大的分裂(割裂)性结局。中国文化内核中包含了很多治理精神,即使在现代看来也极具生命力。自唐代而起的对国际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的治理思想、传统建筑中的格局思想、自由创造的士人风气等,都是文化治理力量的体现。

康震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谈到中国文化的育人力量。古代育人的标准要求“身言书判”皆通,对理想信念的培养和建设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在各家经典中,都能找到关于“刚毅坚卓”的表述,一脉相承至今。中国文化也提倡“仁爱之心”,苏轼赠马的佳话被黄庭坚及后世诸多文人争相传颂,体现出一代代中国人对仁善的敬畏之心。梁启超教育梁思成不能“所学太专门”,希望他能够体会更多的生活趣味,这是梁启超思想由旧而新的转变。

康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总结:“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有其内在规律,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讲座现场

余淼杰以“精彩绝伦”作点评总结,并结合国发院“和而不同”的传统分享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力量的理解。他代表国发院师生,对康震的讲述表示感谢,希望参与师生认真思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座的重要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理论学习、培养理想信念。



余淼杰向康震赠送纪念品

本次讲座是国家发展研究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学习,国发院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逻辑、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更加坚定了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树立了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现实故事的历史使命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