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谁在“二字班”的新生大礼包里“加了料”?

来源:清华大学  2022-09-22 09:41:49   724 阅读

“二字班”新生进校的时候,一本小册子低调地出现在了新生们的礼包里——

来自卫健、新闻、建筑等不同学院的学长学姐自发组队,为新生们精心制作了《2022年新学期清华防疫健康手册》(后称《健康手册》)。严肃的内容跳跃着生动的趣味,贴心的关怀浸润在轻薄的纸张里,为同学们建立健康生活的正确认识、适应疫情之下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这本小册子的诞生并不简单,关于它的故事,还得回到今年5月。



手册封面

机缘巧合下的志趣相投

制作一份《健康手册》的想法最初是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研二学生李璇提出来的。5月的北京突发疫情,让校园中的大学生面临着调整生活节奏与方式的新挑战,李璇就在期间失眠了。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他的情况有所好转,而更多人在疫情影响下的健康问题则成为了他关注的重点。

“清华的公共卫生与健康青年组织是空白,卫健青年人的特有力量还没有发挥出来。要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以及对公共卫生的认知,第一步就是组建对卫健感兴趣的仁人志士,立足清华,面向社会,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断探索、实践。”

这样的想法从生根萌芽到开花结果,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一本专业手册从内容策划到设计制作,再到最终引发,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多技能知识,同学们依靠自己摸索,不断改进,并且不断获得突破和创新的想法。“热情”和“甘于付出”一时间成为这个团队最耀眼的特质。



团队线上会议

“团队的主体气质是热情”。李璇说。

让手册变得更加专业,依靠的是跨院系、跨学科合作,李璇表示,“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机缘巧合”

建筑学院的阎鸣在一次日常的聊天中得知了这件事,当即为《健康手册》的理念打动,一拍即合,向李璇引荐了建筑学院宣传中心的同学。

来自建筑学院宣传中心的唐亦朗是团队中少有的本科生。“这是我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做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接到邀请时有些震惊,同时也很荣幸,这对于建院宣传中心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对于我和其他成员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新闻学院博士生文三妹的研究方向正是健康传播,在个人兴趣和专业导向的驱使下,即使制作手册需要压缩个人时间,她也欣然应允,“这是作为清华学子和新闻学子的责任。”

随着不断有同学在兴趣、好奇、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驱动下加入,这个22人的团队最终成型,看似是机缘巧合的意外,实则是志趣相投的必然。

高度专业性下的趣味输出

“在讨论关于新冠知识科普的那部分内容时,我们想做得更精细、专业一些,就需要去整理国内外关于新冠病毒的毒株变异以及传播情况,但是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棘手的。这个时候,卫健学院的唐翰兴同学主动分享了她已经整理好的有关于新冠流行毒株Omicron的变异过程和在各地的流行趋势的资料。她在这个团队成立之前就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专业程度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敬佩。”

版面和色彩同样是多轮修改后的结果,涉及到多个工种的同学通力协作,不同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步融会贯通。唐亦朗介绍道,“一开始给我们的文字稿体量很大,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多的删改,但是因为我们对公共卫生健康的内容并不专业,删改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所以又需要返给卫健学院的同学进行这一步,经过内容的多次删改,版面才能最终确认下来。”



手册目录

手册修改的接力是团队工作过程中许多难忘时刻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着这个团队的高度专业性。

而在《健康手册》的“睡眠篇”里,一部分内容是以“成语谐音”的方式趣味化展示出来,例如“黄粱疫梦”“眠延不绝”“弃早贪黑”等等。负责这部分撰写工作的汪浩文说:“在简单直观的表达背后,是多部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

“我援引了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中的调查结果以及多项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又通过文献索引,在谐音成语下面说明了恢复正常作息的重要性与方法,结合校园环境给出针对性建议,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高效且简单易懂的睡眠改善方法。”



手册内页

在李璇及团队其他成员的构想中,《健康手册》就应该是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在他们看来,所有内容的最后落点,是“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愿意打开这本手册,让里面的知识不要仅仅呆在手册中”。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不想搞完这个就散伙”。

“经过这次实践,我感受到《健康手册》是我们作为卫生健康学子能够抓到的有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事情,今天可能是《健康手册》,以后可能还会有慢病防控、疫苗接种等等。从清华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健康手册》是卫健学院在健康传播方面的一次尝试,卫健学院需要发声,学校也需要有一批卫健学子践行健康中国的理念和实际行动。”文三妹表示。



手册实体

据李璇介绍,团队目前正在筹办学生协会,在他们的规划中,纸质版手册的发行只是第一步,接下,他们还会举办正式的招新活动。这个以李璇为中心的、靠熟人介绍熟人“凑”起来的团队,也敞开大门期待着更多热情的、专业的新生血液。“现在的公共卫生绝不仅限于此,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心理与营养健康、健康传播、全球化之下的健康促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应用潜力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时代的大命题下,公共卫生与健康的青年力量不会缺位。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自清华始,向世界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