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鸣“双一流”号角,书“第一资源”华章——南京大学人才人事

来源:南京大学  2019-12-30 15:53:32   560 阅读

近五年来,南京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大力开发“第一资源”,牢牢把握“九个第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才资源的支撑引领作用,人才发展机制与人事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与优化,为创建“第一个南大”提供强劲的人才人事体系支撑与保障。

一、构筑人才高地,不断壮大高层次引才规模

坚持以一流人才为目标,围绕学科发展需要,瞄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走出去“长臂引才”。广泛发动各学科与院系如物理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环境学院等,通过每年国际知名学术会议赴海外举行招聘与宣讲,有效延伸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半径。

请进来“零距离”引才。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前沿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校参观交流,零距离感受南京大学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办学条件,搭建院系与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面对面交流平台。

绿色通道理性引才。人力资源处联合多部门及学科领域专家组成引进人才论证小组,在对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师德学风等方面考量基础上,重点关注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契合程度、对学科建设发展所能做出的预期贡献。真正做到质量与贡献的统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不盲目引进,做到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

多平台立体化人才宣传平台。在充分挖掘传统主流媒体推广潜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当代网络平台与自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其实时、互动和全覆盖的优势,持续发布与推送人才引进信息,宣传南京大学人才政策。

聘请校长人才工作特别顾问。聘请海外知名校友担任校长人才工作特别顾问,用特别顾问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优势,撬动南大延揽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通过上述人才引进措施的持续发力,近五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新增院士6人,海外高层次人才8人,长江特聘教授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四青人才162人次等。尤其自2018年以来,我校人才引进再创佳绩,全职引进沈树忠院士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院士1人,杰青2人,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等,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古生物地质学科的发展。同时,全职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入选者3人。2019年上半年拟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人数是上一年同期的两倍,实现了人才引进的倍增,人才引进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人才引进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二、探索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核心竞争力

全面升级新一轮“登峰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学校出台全新一轮“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以高水平的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构成体系为杠杆,重新整合我校各层次人才资源: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南大特聘教授统筹纳入A层次,四青人才统筹纳入B层次。该项改革有效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南京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评价机制。在“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重点探索强化聘期目标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引进人才聘期内工作进行综合性、客观性与动态性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完整性。院士、同行专家、人事、学科、科技、社科、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专家组,根据其在聘期内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估,并给出发展性建议。学校严格按照评估结果进行下一聘期的合同签订与待遇落实,真正将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落到实处,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内在驱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培养体系与机制改革,我校的人才不断得到成长,包括入选国家级、省级各类重要人才计划,获得国家重大奖项,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不断突破。2019年,我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0人, “四青”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56人,各项人才计划入选人数较之往年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019年,我校连续在Science、Nature正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取得历史性突破。所有发表正刊的作者均是我校登峰人才支持计划A层次或B层次入选者,这正是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激励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成功体现。

三、实行全员岗位聘用,不断激发全校各支队伍的活力

科学核定编制,以分类管理促资源配置优化。按照“总量控制、分类核算、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不突破学校总编制数的前提下,2016年根据全校岗位类别进行分类核算。

全员岗位聘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016年出台《南京大学全员岗位聘用实施暂行办法》,通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等环节,学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合法的人事关系及双方权利和义务,将岗位职责与任务明确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全员岗位聘用实现编制、岗位、任务、考核“三定一考”的有机联合,破除原有人事管理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由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科学转变,为推进综合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机制保障,也为各类人员合理流动与规范岗位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改进完善研究系列人事制度。2019年出台《南京大学研究系列岗位聘用管理办法》,对研究系列岗位性质与设置、任职基本要求、聘用程序、岗位待遇、合同管理与考核续聘、激励与奖惩、职称、院系职责等皆作了具体规定,该办法的出台代表着研究系列人事制度经过八年的摸索已趋于成熟。目前学校拥有研究系列科研人员(含博士后)716人,年均新进研究系列科研人员(含博士后)290人。

四、优化薪酬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职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用合理合规的薪酬待遇激励人。2016年底,在完成综合改革全员岗位聘用后,全校向签订了聘用合同的教职工发放了绩效奖励,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为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提供有效支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重点向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按岗定薪、突出重点。2017年起我校增资近5000万元,大幅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待遇,稳定了我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增资近6000万元,对非头衔教授和其他教职工发放了双一流奖励绩效。

积极探索“宽带细分”的绩效工资方案。根据国家政策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优劳优酬、绩效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考评、动态调整;简化优化,稳步推进”的原则向将各级人员的岗位绩效津贴增加若干档级,对各个层级建立起宽带细分的薪酬体系。同一层级的基础一档与激励最高档之间差额可达近50%。该体系实施分类管理,注重实际贡献,尊重累积贡献,对各类各级人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与2015年相比,岗位津贴的增幅达81%,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教师队伍和教职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积极稳步推进养老保险改革。持续推进南京大学教职工参加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已顺利完成了我校在职4300多人、退休2700多人共计7000多人参加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登记工作。从2019年1月起,我校所有退休人员已从省社保中心领取养老金。结算工作正根据省社保中心安排有序开展。

五、坚持服务为先,不断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全面优化人事服务与博士后进出站流程。2015年建成“人事服务大厅”,实现各类人员入职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制定各类人员报到流程表,高层次人才入职服务手册,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无缝对接,大大简化入职流程,提高入职效率,得到广大教职工的一致好评。梳理博士后现有管理与服务流程及办理手续,整合并归纳包括进站、在站及离站在内的一揽子服务指南,为博士后办理各项手续提供指引和方便快捷的办理体验。

统筹推进外籍教师聘用机制建设。为适应我校国际化师资建设的办学理念,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步伐,我校全力加强外籍教师聘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南京大学外籍教师聘用暂行办法(试行)》,对外籍教师的类别认定、薪酬待遇、管理及考核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我校外籍人才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该办法自2018年6月出台后,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引进外籍人才的动力与外籍人才来校的引力,外籍教师的引进规模不断扩大。

回首过往,“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已全面鸣响;展望未来,“第一资源”开发的华章将继写辉煌。南京大学将继续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以“第一资源”开发为工作核心,以“擎天计划”引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高端引进,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实现人才规模与竞争力“比翼齐飞”;启动准聘长聘制度,推进青年学者“腾飞计划”“毓秀计划”,充分激发师资队伍的动力与活力;以“护航服务计划”为保障,做好人才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真正做到广“开”第一资源兴校之路,续“发”第一资源强校之力,着力做“大”第一资源,盘“活”第一资源,做“强”第一资源,从多方面多维度不断创新与优化人才人事发展机制,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与核心竞争力!为创建“第一个南大”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人事体系支撑与保障!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