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喜迎党代会】文以载道辅新命——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作回眸

来源:南京大学  2019-12-30 15:52:38   531 阅读

五年来,南京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激发“南大自觉”

走进南京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地主任张异宾教授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国内唯一、国际权威的多语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库。本着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话语权地位的初愿,我校在“双一流卓越研究计划”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多语种全文数据库,突破马克思主义原始文献在西方的格局,开拓了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原典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方向。与此同时,跟踪当代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工作、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也形成特色、引领学界。与此同时,我校学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阐释引向深入,以国家级重大项目为牵引,形成了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等研究团队。2017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院。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先后推出了《资本主义理解史》《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资本论〉的现代解析》《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等一系列成果,代表性著作被译成英、德、俄文版公开发行。2018年我校还推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与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二、学科高原与高峰助长“南大生态”

经过文科师生持续努力,我校现已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的文科学科体系。目前,我校设有13个文科院(系),拥有文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3个;2017年,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17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文科共有17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共有9个,占文科参评学科的一半以上;A+、A学科数量全国高校排名第四,A类学科数量全国高校排名第六。文科学科高原初步形成,学科高峰实现突破。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我校的若干学科方向正形成特色和优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华民国史、中国佛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欧美文学、情报学、工商管理、当代中国社会等逐渐成为国内、国际学界认可的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与此同时,东亚汉籍、民族边疆、古汉语与方言、非洲史地、国别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冷门、特色研究,得以在比较健全的学科生态中继续发展。

在武书连2016-2018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中,南京大学在社会科学(文科)排名中,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三。在2018年全国高校文科科研生产力报告中,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三。

三、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南大解答”

五年来,我校文科教师担纲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持续增强,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五年来,我校文科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9项,其中重大项目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6项,其中重大项目39项。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594本,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9218篇。在SSCI、A&H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524篇,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发文数量增长显著。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两项(全国共50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江苏省第十四、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总数稳居全省高校第一。

近年来,我校文科教师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表现不俗,在学界公认的一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文量位居前列:2014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五,2015、2016排名全国高校前三,2017、2018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二。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论文转载数2015年位居全国第三,2016年位居全国第四,2017年位居全国第三。

四、标志性成果产出“南大影响”

我校文科本着“双力驱动”原则,凝练科研重点方向和重大问题,以“文科卓越研究计划”十层次、百层次项目为支撑,设立文科中长期研究专项,探索实行前期支持与后期奖助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文科教师潜心问学、勇于创新。通过调研、培育、论证,已正式立项“文科卓越研究计划”十层次项目7项。聚焦冷门“绝学”、国别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百层次项目完成三批立项,共计105项。“卓越计划”中,“中国抗战研究”已完成90余份书稿的收集、通讯评审,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视察工作期间,专门听取项目负责人张宪文教授的进展汇报。教育部社科司建议“中国抗战研究”等成为建党100周年献礼成果。

《全唐五代诗》《全清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南海文库》《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文献文化史》《经济学大典》、《法国文学译丛》、百卷本《中华图像文化史》等重量级的成果陆续面世。《南京大屠杀全史》和《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获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位教授的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入选十九大献礼书目。

五、基地和跨学科平台力争“南大生机”

五年来,我校文科业已形成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其它部省级研究基地——校级研究基地”的“金字塔型”基地体系建设得以强化,支撑各学科创新发展。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我校4所教育部重点基地全部合格,各基地总分排名较上次有大幅提升,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获评优秀。

为促进科研组织与科研方法的转型创新、全面推动新时代“新文科”发展,我校依托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学衡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等跨学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组建一带一路研究院、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等创新合作体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影响;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研究院,提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创新能力。大数据研究院建成之后,在特色数据集研发、基于大数据的专题研究、青年跨学科团队组建等方面初显成效。

六、高校新型智库贡献“南大见解”

五年来,我校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发挥学科优势,构建以经济转型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经略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智库评价与研究等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性智库群,逐步建成“国家高端智库—国家级新型智库—省级新型智库—校级科研机构”智库体系。

现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智库3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2017年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是江苏省第一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机构;2018年加入工信部工信智库联盟,受邀成为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作为首批发起单位成立长三角产业创新智库联盟。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自2016年以来连续两次获聘“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18年成功通过教育部建设绩效终期评估。2019年正式运行的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在中国国际战略与全球治理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华智研究院专报》已有6篇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自2016年来连续4年与《光明日报》共同举办智库治理论坛,已形成品牌效应,在智库评价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中心主持的“南大智库文丛”已出版10种,成为新时代中国智库研究成果的集成平台。2019年9月,我校与复旦、浙大、中科大、上海交大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为回应国家需求、支持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集聚智力资源。

南大智库专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每年通过各种途径上报中央及各部委专家决策咨询报告数十篇,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其中有关文物保护、中美关系、区域发展、海洋安全、居家养老、国歌立法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七、为区域发展提供“南大方案”

近年来,南大文科学者在守正创新的同时,致力于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江苏大地上。直接服务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36次,江苏前后7任江苏省委书记“全勤参加”、“全程参与”,被誉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2019年7月11日,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6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会议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共谋江苏新作为。

紫金传媒智库深耕江苏,陆续推出《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5—2016)《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7-2018)》《2017南京江北新区创新活力指数报告》等一系列报告,举办多场会议论坛,助推苏南新农村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创新发展。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助力明孝陵申遗、大运河申遗等,为推动江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前期论证与规划工作,承担了其中数量最大的《江苏全书》“文献编”和“精华编”的编纂工作。中华文化研究院参与了牛首山文化区、大报恩寺遗址等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面向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我校学者还承担南京市特别委托的“长江生态文明发展史与战略研究”专项,汇聚了我校地理学、地球科学、生态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文理学科力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理念、历史经验和现实方案。

八、领军人才梯队聚合“南大力量”

近5年来,我校文科长江学者增至28位;6位教师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9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7位教授当选江苏省社科名家。19位教授成为江苏省理论宣讲专家库首批专家。5位教授当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科资深教授增至9位。

2019年,历史学院刘迎胜教授获第47届德国洪堡研究奖。2015年,叶鹰教授当选欧洲文科科学院院士,周晓虹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吴为山教授2016年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并被授予“荣誉院士”,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6年,余绍裔教授获中国俄语教育杰出贡献奖。洪银兴教授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丁帆教授连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孙江教授当选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会长;张异宾教授当选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主任委员。计算管理科学与商务智能创新团队、中国古典文献学创新团队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还设立“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一批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本学科学术骨干。

九、学术综合评价构建“南大话语”

五年来,我校继续聚焦中文学术评价体系的话语权建设重大任务,在中国社科评价中心20余年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成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统筹中文期刊、中文图书、中国智库等评价机构建设,构建了体系完备的“CSSCI(中文学术期刊引文索引)–CBKCI(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TTI(中国智库索引)”3C评价系统,努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文科综合评价机构。研究院以海外合作和海外推介为重点,研制完成CSSCI台湾版、CSSCI英文版,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走向世界提供新载体,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为进一步优化文科成果评价机制,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评价实施方案》,对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成果予以认定,进一步激发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力。

十、人文交流互鉴展现“南大表达”

五年来,我校以高端国际学术论坛、孔子学院建设、海外合作研究与出版等为抓手,加快推进文科国际化。成功举办南京论坛、华智论坛、钟山论坛、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学术论坛、形象史学与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共价值研究国际研讨会、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端论坛与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增强我校文科的国际影响力。南京论坛为亚太区域合作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支持,成为继北京论坛、上海论坛后的又一品牌性国际年会。

落实“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和“孔子新汉学计划”相关工作,“新汉学丛书”第一辑、第二辑陆续出版。我校参与共建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智利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入选全球“先进孔院”。支持“中国犹太文化研究联盟”、“非洲研究所”、“南大—弗莱堡中心”、“莎士比亚(中国)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发展。俄罗斯研究中心、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入选获教育部国际司备案中心。

日文版《回到列宁》《回到福柯》《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相继出版,《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等一系列英译版专著被英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收藏。《南京大屠杀史》已出版和签约的译本包括英文版、法文版、韩文版、希伯来文版、阿拉伯文版、哈萨克文版、波兰文版以及阿尔巴尼亚文版。我校10余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英文版)、《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英文版)和《中国佛性论》相继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第十六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我校还鼓励文科各学科创办学术期刊、集刊,目前由我校创办的文科学术集刊已达20余种,成为海内外同仁学术交流的阵地,增强了南京大学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术集刊数据库已成为CSSCI产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研究》蝉联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集刊一等奖。洪银兴教授主编英文期刊China Political Economy正式刊行。

面向新征程,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将坚守信念、秉承公器、胸怀家国、守正创新,把握“九个第一”,实现“两个转变”,积极推进《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2)》、《南京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科十二条”)的落实,通过“有组织性的卓越研究计划布局、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有层次性的文科科研基地建设、有显示度的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有话语权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具体举措,以“南大原创”催生标志性成果,以“南大名家”引领队伍建设,以“南大学派”扩大学术影响,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