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8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寻找最美教师和最美校长(园长)”活动揭晓,我校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邓耀臣教授荣获辽宁省“最美教师”称号。
邓耀臣教授作为我校教师的优秀代表,展示了“四有”好老师的精神风貌。全校广大教师要向“最美教师”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人民教师的重要论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立德树人,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大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刘西海)
相关链接:
邓耀臣教授事迹
邓耀臣教授在外语教育教学领域辛勤耕耘35年,他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邓耀臣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努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志向高远、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品格。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他敢于奉献,和团队成员一同勇攀高峰,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奖励。
邓耀臣教授是国内语言智能研究领域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计算术语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他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个大规模多语种语料资源库和东北亚语言动态资源库及语情分析平台,创建了辽宁省第一个新文科数字人文重点实验室,为推动辽宁省数字人文与语言智能学科的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邓耀臣教授凝聚多年来对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术语难题的思考,提出了以意义分析为核心的大规模计算机语料库辅助汉英双语科技术语自动抽取的理论模型,并在他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术语自动抽取及双语术语词典编纂研究》中对该理论模型加以完善和实践验证。鉴于该项成果的创新程度和应用价值,该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题。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继续探索数字人文技术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术语的整理、英译及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着力探讨通过构建大规模汉英可比语料库,实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术语的汉英自动翻译和双语术语知识库自动构建。这一成果对于推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加速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域外传播,提升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邓耀臣教授主持的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语语料库的中国学术英语语用特征研究》,采用语言大数据驱动的方法,探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中国学者口头学术交流用途英语的语用失误、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该项成果对于有效避免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语用失误,提高口头学术英语表达的适切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加快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力,增进世人对中国学术和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总结多年科研实践的基础上,邓耀臣教授带领团队在Applied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Library Hi-Tech、《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主旨发言50余次,及时介绍了计算术语学及语言智能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辽宁省外国语言学学科的国内学术影响力。
邓耀臣教授锐意进取,充分发挥长期从事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以及计算语言学教学及科研优势,积极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语言研究,为辽宁省数字人文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长期坚持一线教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多语种语料库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统计语言处理方法、术语挖掘与知识管理、政治文本的跨学科研究、计算文化学、数字人文等语言学研究领域前沿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强化了科研意识,提高了学术创新技能,提升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教35年来,邓耀臣教授坚守初心、敬业爱岗,以平实自然的理念践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诠释着教师的高尚品德。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