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社科课组)课程建设交流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十位通识课程社科课组的开课教师就各自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展开交流。
建筑学院刘健介绍了“面向城乡协调的乡村规划”这门课如何让更多同学了解规划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和发展问题,分享了把握专业和通识、平衡挑战度和兴趣的思考。金融学院鞠建东分享了“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化重构”课程通过介绍模型、开展双周热点事件讨论、编写教材等方法提升挑战度的建设思路。法学院陈新宇的“法律基础”将疫情与法治结合,通过理论介绍、经典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着力实现讲授与课程参与平衡、新知培养和自主思考有效转化的效果。社科学院靳卫萍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从现实问题切入,基于理论支撑展开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学生理性正确地认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总体利益而非个人视角思考问题。社科学院张开平的“电影与政治”以电影为媒介,形成了历史、国别、议题三维课程框架,涉及比较政治、选举、媒体、技术等宽广经济社会主题,帮助学生搭建政治学系统概念。
教研院李锋亮结合“教育与就业”课程建设中的经历,提出了有关通识课程定位与评价指标的困惑和建议。教研院阎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导论”通过密集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配合大量阅读和写作要求,为希望深入研习社会学的同学提供高挑战的进阶训练。党委学生部李焰介绍了“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的教学体系和“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并着重分享了“成长共同体”的课堂特色。党委学生部刘慧凝围绕“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真正意义的沟通”分享了“沟通表达基础与进阶”的课程建设情况。
交流会最后,经管学院张晨分享了通识荣誉课“管理学的思与行”的建设经验。她认为,作为通识课的管理学课程,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社群共进、追求贡献”的价值塑造。张晨介绍了“浸入式”和“行动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并表示,课程的挑战度在于学生能否将课程学习与广阔世界的真实行动结合起来,以及能否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清华大学教务处自2021年设立“优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首批共59门通识课程入选,其中社科课组14门。结合学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要求,本次交流会旨在搭建跨院系的通识课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通识课程质量提升。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