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2022年上半年产值达2.77亿元。图为马龙区月望乡万寿菊一景。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10年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新发展阶段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化了我们党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质量的理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实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1.辩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供给方面的,也有需求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进行需求侧管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一致的,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供给和需求向更高层次提升,在更高水平实现了动态平衡的发展。从供给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使产业体系更为完整,生产组织方式更加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增强企业和产业的创新能力、需求捕捉能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需求角度看,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的过程,这种需求的变化不断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进而又通过供给变革不断催生出新的需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不断升级的过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促使供给更充分地满足升级的需求、需求更高效地引领供给升级,形成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相互匹配、动态平衡的局面。
从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看,我国经济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存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供给方面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在需求方面主要面临外需增长动力不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缺乏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消费结构升级迟滞等问题。针对供给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针对需求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充分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中,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供给体系效率和质量的治本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满足需求,就是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深化改革,即继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巩固好“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开放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托。扩大内需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也为我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扩大内需,必须针对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精准施策,引导供给提质增效,推动新旧动能尽快实现转换,以此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必须注重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扩大内需还应注重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4.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确保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同时又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运用辩证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辩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使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相互匹配、动态平衡的局面;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外部冲击和内生动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作者:张建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A014〕阶段性成果)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