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研讨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贵州大学日前举办了“面向未来的哲学学科”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3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未来哲学学科的发展”“哲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哲学专业人才培养”“哲学教育及其展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未来哲学学科的发展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更好地反映和回应时代问题、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之问,是中国哲学学科发展面临的主题。
吉林大学贺来教授认为马克思对哲学的立场为我们探讨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他说,哲学成为“学科”是现代性的产物,学院化哲学是现代学科分工的结果。马克思本人就曾对这种作为一个“特殊知识领域”的哲学进行过批判,认为它只“解释”世界,而不“改造”世界,在对形而上世界的追求中遗忘和切断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马克思强调哲学必须重建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马克思的哲学立场为我们今天思考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着启示和指引,哲学应当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前提性追问,为现实生活的未来寻求新的“道路”。
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提出建立“哲学学术共同体”的主张。他指出,国内各哲学院系的发展条件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哲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未来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国内众多哲学院系在内的完整统一的哲学学术共同体,加强共同体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共识的广泛达成,只有这样,哲学学科建设、哲学事业发展才能取得根本进步和全面发展。
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认为我国哲学当下的发展需要从注重数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发展。他提出立足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的哲学,除了要做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几个重点二级学科,也要加强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等特色二级学科的建设,以增强整体的竞争力。
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事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董尚文教授认为哲学学科的发展要符合国家发展大势和时代的需要,在传统与未来的对话中开拓出自己的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要肩负起更大责任。
东南大学卞绍斌教授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离不开世界,国际化需要以多元化为前提,不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丧失我们自身的主体性和特殊性。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强调国内不同哲学院系在发展阶段、历史传统、资源禀赋等方面均存在差别,应该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现实需要确立未来发展方向。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张学立教授认为哲学的发展必须要和国家战略对接,可以通过智库建设的形式发挥哲学的聚智献智作用。
哲学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既是当代知识生产的需要,也是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未来哲学学科的发展势必需要与更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与融合。
浙江大学王俊教授指出,哲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既是哲学自身的突破,又是多元性研究的突破,这是“面向未来的哲学学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山西大学陈敬坤教授认为未来哲学学科的发展要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哲学工作者要做好心灵哲学、意识哲学、认知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认为哲学既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加强自身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先做好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工作,厚植本学科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积累力量。中山大学张伟教授强调哲学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各二级学科之间应该首先打破藩篱,学术发展务必要处理好精专与广博之间的关系。
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强调哲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应同时重视学科研究的特色与基础问题。必须重视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
哲学专业人才培养
育人育才是哲学学科发展的根本目标。谈论未来哲学学科的发展,实际也是在讨论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哲学人才和如何培养哲学人才的问题。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强调,哲学学科发展进步的关键始终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在人才培养环节中首要的是能选出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要坚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构筑学生、老师、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促进人才团结共进,学科团结共进。
四川大学熊林教授也对哲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强调,他认为,人才培养必须全过程、全要素、成体系。各哲学院系都要努力建立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使哲学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认为,除了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哲学领域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也极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郭佳宏教授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指出哲学人才培养需要做到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
哲学教育及其展开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等方面,哲学学科的育人作用更为显著。
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指出,面向未来的哲学学科一定要进行哲学教育的普及。中国哲学所说的穷理、尽性知命、参赞天地之化育是哲学的第一等事,也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王恒教授强调时代不能没有哲学,要运用更多的资源发展哲学事业,做好哲学教育。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提出发展哲学教育关键是要提升哲学工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用大众听得懂的哲学话语回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进行哲学教育时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以深厚的学识和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和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贵阳孔学堂徐圻教授也强调了哲学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哲学必须更加贴近社会大众,服务社会大众。
清华大学夏莹教授重点论及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她针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提出,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作者:陈艳波,系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